“每个人都顺从国王,赞同国王,默许国王,就这种供着养着的人还能落着好了?人要被怼,被顶撞,简而言之,要经历挫折才能锻炼品格,心智有了韧性,就更能以柔克刚。就是因为缺乏这种锻炼,统治者才会变得僵化死板。”每个人都要有个寄托,国家的寄托就是要有一个理性、能干甚至全知全能的领导人。而也因如此,层层机构都像养巨婴一样养着领导,当然领导也有着他的掰头和历练,只不过那种小圈子的历练或许会让他们更巨婴。
还是喜欢Humpy~
不算严肃的历史,而是在真实历史依据的基础上带有浓厚喜剧元素的戏说。NigelHawthorne把那位疯癫的乔治三世演活了,尤其是他那副老顽童的模样,95年没得奥斯卡影帝真是个遗憾。
Nigel太棒,Mirren凭如此散又少的戏份拿第二次戛纳很莫名,
选择了历史中具有喜剧色彩的一段,让剧本的主题变得积极向上。主题归根结底是永恒的人与命运的战争,而在戏谑的情绪中将悲剧喜剧杂糅产生巨大的张力。然而要知道几年后,乔治三世再度发病,1810年威尔斯亲王成为摄政王...电影只是截了一段让人看着高兴的历史而已...
演是演得好,霍桑老头各种碉堡,可是这种政治正确的主题实在没多大意思。RE为毛一直在被吐槽很胖orz
「I'mhere.Here...ButI'mnotallthere.」
题材竟然是传记,其实本来戏说的成分就不多,总觉得学历史出身的bennett对这段往事有着特别的感情,这种执念真是强烈,但是意义并不大,
台词精彩,展露的细节让人瞠目结舌。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zFaOD35qMU/
如果没有背景音乐,那就完全看不下去
这片儿和国王的演讲还挺相似的,无聊程度也不相上下,俩国王还都叫乔治,但是胜在演员。看着疯疯癫癫的国王,就觉得除了长得像小汉其他完全不一样,王后就是夏洛特王后,不是伊利莎白一世或者二世,探长这个萌货真嫩,RE演野心勃勃的王纸也很有特点,终归还是个主旋律片子
真实的历史是国王的病反复发作,最后还是在深院中终老,儿子乔治继承了王位。看完这部电影才知道有一种病叫“紫质症”(卟啉症)——吸血鬼病!
疯子版“国王的演讲”
这完全不像是喜剧,疾病让曾经不可一世的帝王落到当街遗矢的地步,而他的儿子却满心算计虚弱的父亲,意图利用国王患病夺取权力,然后彻底让国王被囚禁在暗无天日的地牢里。即使是站在国王一方的皮特首相,也不过是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不被太子党夺走,所以请来严厉的行为主义心理医生,强行矫正国王的外在行为。疯狂的乔治三世被围绕在他身边的儿子、随从、大臣囚禁,禁止他与王后见面,每当他犯病就把他锁在拘束衣里,不允许他说话或走动。而这些人这么折磨国王,实际上完全不是出于关心与爱护,只是想从年老衰败的狮王身上夺取或维持权力。这冷酷薄凉的权力角逐,让状若癫狂的国王荒诞的妄语和行为毫无喜剧效果,只能感受到「最是无情帝王家」的寒颤。
我以为会演到乔治王最后疯死,结果演到他康复那阵就完了。结局也太光明了吧。
宽容其表,凉薄其里;喜剧其表,悲剧其里。全片印象最深的是乔治王接受治疗那段,霍桑如臻化境的表演催人泪下。电影的焦点也恰恰在于“体面”和“不体面”之间的矛盾,对乔治王而言,失去美洲殖民地是不体面之于国,被儿子图谋王位是不体面之于家,患病期间的屈辱是不体面之于个人,而国王的行为规范使其只能以体面的方法应对这些不体面,于是乔治王的对策是接受美国的独立、原谅威尔士亲王、解雇贴身侍从和主治医生,面对威权流失的历史大势,这也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和《国王的演讲》对观很有意思。
是什么导致的压力为了妻子不能出轨还是长子长成的威胁“无法面对现实丢在自己手里的江山”
“Thecork'stootightinthebottle.That'sthetrouble."三星半。一个比《国王的演讲》深的故事,讲浅了。
感觉还是美国和那倒霉儿子闹的。真的GeorgeIII似乎就没痊愈?还有,看过Yes(P)M的人看到SirNigel委屈的样子都很难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