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标有摄影师是日格蒙德的经典名片的画面开始,从共产东欧逃往好莱坞先拍摄大量B级片逐渐形成风格,用自然光日落全黑当西部片尾,被奥特曼大斯西米诺赏识,花村的过爆底片,大逃亡的动感,第三类接触的灯光,猎鹿人的照明不足,天堂之门的倒闭,凶线的360旋转,伍迪艾伦的斯坦尼康剧本…北影节华星
很少有纪录片关注摄影师这个职业。跟着日格蒙德,听他讲述每一个镜头的成因,看着屏幕前划过年轻的于佩尔、朱迪福斯特、魔女嘉莉...剧终伴着他从戏院行出的背影,领会到那份对电影深沉的爱,竟然不小心流了两行泪......(中国电影资料馆小红厅)
非常常规的人物加周边外围采访,只是被安利了伊凡·帕瑟1992年那部HBO的《斯大林》
很多我们现在不以为意的人、事、物,到我们站在人生边上的那一刻再回看时,会成为我们存在的凭证,由这些东西构成我们的意义。
07022016C.C
对粉来说,泪点太多。尤其众名DP坐一圈开会,韦克斯勒说他早年肯定了日格蒙德的摄影,日格蒙德说韦克斯勒是他的引路人……谁能想到这么快就都不在了。感谢趁他们活着捕捉下的这些影像和资料。料很多,需重刷。(片末有掌声)
膜。挺长见识。
跟NosubtitlesNecessary比平淡了些。几个同行大佬还是很给面子
有一段说他们拍一部电影最后镜头男主走进一个西部的马圈房,然后镜头就远远地停在那里,大家可能以为没有在拍,但其实还有。算好了从黄昏有一点光到日落,片尾credit出现,是一个大自然的fadeout。看的我心都化了。本来纪录片故事就摆在那里,只能比比镜头剪辑,这还拍一个摄影师,也太划算。
作为工作,这是更理性的吧?
琐碎旧闻,回顾一些天才想法的诞生:《帮手》环摄横摇之后的长时间定格,衔接日落时分的自然光衰弱淡出;《花村》里对底片做前闪pre-flashing(拍摄前少量曝光来降低对比度提暗部细节,低宽容度时代的策略),把洗胶片的工作室吓坏了,最终质感非常奇特,成片的画面看起来浸在成块的雾纱里?显著的朦胧感和泛白;和斯导、西米诺的往事,天堂之门时随天气调参数。他26岁的时候十月事件,LaszloKovacs和他一起上街拍摄了苏联tank开进城市街道的影像(黑白无声),他们带着胶片逃了出去,所以他自己回答时认可自己的美国身份,因为“对移民很宽容”,所以他偏爱黑白而非彩色,喜欢伦勃朗的光影,批评电影画面中过度的美化工作。JohnBoorman那时的评价正合适,“braveandinventive”。
宽银幕,双特写延续一分钟的镜头你会忘了自己坐在电影院
片尾列出了长长的素材表,从日格蒙德艺术探索上串联全片。和众名导合作过的日格蒙德,给好莱坞带去了有鲜明个人色彩的影像风格,和更艺术化的表达。后面很多著名摄影师围坐聊天,如今很多已经仙逝
作为一部纪录片,素材的选取和组织都非常pointless,更别说体现作者气质和观点了
摄影师,电影摄影没想到评分的人这么少,可能这也是部给内行人看的电影~
太好看了,油菜花的艺术家都是有趣的人啊。如果片尾加上伍迪艾伦访问就更完美了。
说是纪录片,充其量就是个可以在电视上播放的科普人物类纪实报道吧……而摄影师本身太耀眼,说实话,乐趣都有点被这片子湮没了,为大师加一颗星。不过拍出来也不容易,感激导演,要不也很少有人会关注摄影师
希望很多年后也
常规,信息量大。
花村,猎鹿人,第三类接触,光看片单就知道摄影师多牛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