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thPYIFF#卧虎单元入围。前入围2022戛纳主竞赛。7分。2017金摄影机得主的第二作,其实搁在戛纳2022这个片单里面代表法国队一点问题都没有(看看其他几个都是些啥)。白人导演做黑人题材做得这么细腻生动本来就已经挺厉害了,虽说也是颇为疫情症候的小格局,不过通过人物视角(母亲,哥哥,弟弟)把时间变迁的感觉做出来也算是提升了格局,并且还相当动人。配乐用得比较复古,用来搭过场戏都剪得干净利落,颇有名导风范。阶级议题(其实辅线是阶级跃升尝试了)其实可以再深入一点。
那些男人口口声声说你属于我,清醒地知道我不属于任何人。跟你喜欢的孩子在一起,不要跟你喜欢的男人在一起,可惜没有听从房东的劝诫。我的家乡不在象牙海岸,以为法国是我的祖国,却在这里随时被警察搜身。想念你头靠在我的腿上看电视,我们在脸上画了图腾,肤色却永远在提醒,我们注定是漂泊的灵魂。
#2023百老汇法影展@apm映后视频导演说这是他丈夫的家庭故事,这也是为什么白人导演拍了一部黑人家庭的故事。而同时作为女性,她也较为认同作为主角的黑人母亲形象。三段式结构,影片中出现的强烈的戏剧冲突以及政治暗示太过尖锐,不过整体上仍是平庸又温和的关于法国移民的故事。
瑟哈伊你泯然众人矣!
三段三个视角,一个家庭的历史,三个人的变迁。细腻动人。多处对准草地或天空的切或摇都相当有效地带起情绪。音乐当断则断,不沉溺于过去。|经历昨天和我妈的对话后,太多难过的时刻,看哭好几次。[230513]
65/100
【2023法国电影展映】是一个家庭的私人史,也是所有移民在迁入地立足、融入、认同的共同回忆。第一代人生硬地融入失败后选择身份、情感层面回归,第二代人则在看似融入主体社会后依然要面对隐形的排斥与深层认同的问题。另,依靠大量外来移民作为廉价劳动力的所谓发达绝非文明与发展的终极答案。
成为父母,我们难免会想,对小孩来说什么是更好的生活?一个奔走异乡的单亲母亲,渴望给自己、给小孩更好的生活,她用力微笑生活,背后撕裂的、复杂的情感却留给了敏感的孩子,就这样,一点点的,亲密无间的母子情产生了无法逾越的鸿沟,我努力的想说我为什么不快乐,而你却说我们应该坚强,我们“成功了”。影片有好几个片段让人泪目,尤其是母亲在窗前听音乐舞蹈那个片段,到最后的哭泣。整部片子没有拖泥带水的情节,也没有故意的煽情,让我们哭泣的或许就是那些真实的漂泊之感吧。
最喜欢哥哥“让”的片段,把规矩的西装穿成真空,脸上再次画上战士的图腾,在夜店里舞蹈……一切自卑带来的痛苦与沉沦都在舞蹈里了。
还可以,但没有必要也没有新意,平遥全球首映足够了,真不用戛纳。
刚看完《阳光和混凝土》,感觉这片就屎。。。
在巴黎這種狀況下看這片子感覺很複雜⋯⋯
LéonorSéraille没有能力解析议题,更像囫囵吞枣打了一套社会组合拳。离以前的自己也差得很远,如果仍朝着这个思路行进,跟废了没两样。
3.5三段式,两次大的时间线跨越,段之内又有小的时间线跳跃,剪辑利落,顿生岁月蹉跎之感。同时一段之内是一个强情节点搭配数个日常琐碎片段的笔法。真的是相当有实验性的剧本。移民家庭的孩子被希望出人头地的那种心酸苦楚其实表现得挺好的。三个主角的爱情部分短板了点,似乎可以添点别的角度来窥探他们的生活。作为白人导演拍的黑人移民故事,不猛炒议题,也不滥情,不生涩,不隔阂,反倒细腻可感、余韵悠长,其实比金棕榈《悲情三角》高级太多了。
B+.用细致的笔触检视法国小家庭随时间演变的微观机理。政治性的“点缀”并非完全奏效,但导演最终关心的,是如何用生活普世的侧面拼贴出成长的轨迹,以及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疏远与失去。结尾的对话戏将戏剧感降到最低,但也正是这种“不设计“的真实,为弧光提供了完美的收束:没有盛大的登场或谢幕,但消失的人们总会以这样那样的形式重现在人生。2022.5.27Bazin
两代人,三段式,生活被推着走,殊途也是同归。总体克制平稳,无功无过。
#75Cannes主竞赛#最后一部,分三个篇章描述妈妈和两个儿子如何从非洲移民到法国并努力融入的过程,导演似乎想深入探讨法国社会问题和种族融合,但可惜一切表达都停留在浅表的刻板印象层面,当片中连所处年代都需要用对话去表达时,就注定是不成功的作品
2.5
摄影调色优秀每一帧都是桌面。国别问题、阶级不适、融入失败的移二代的法国电影太多了,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算是聚焦男子吧。A类电影节佳作的影响力仍广泛,会在之后二十年内影响中国电影制作者的审美。但,对于女性来说,所谓新女性主义创作者已经失去对女性的关照兴趣,还没形成促进这一群体的宣传力量就已经被将目光转开,所以革新力量其实还在老一辈手里
PYIFF03【卧虎】与寻常移民题材作品不同之处主要在女主,她有一种吞咽苦痛而尽力展现出hold一切的主场感,是“强”把他乡当故乡。故事方面就太普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