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挺新奇的,就是有点想砍死前排那个戴渔夫帽的观众。
#14thFIRST#纪录片入围+世界首映。7分。应该去柏林GenerationK的片子……题材实在是太精到了(不过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嘛……),就是导演的介入性太强了,倒不是说导演在片里没有隐藏自己存在,而是很多事儿明显都是导演带着在走,片尾字幕也说明有编剧参与,其实我觉得应该也归成Docudrama比较准确。形式和方法倒不是问题,问题是小姑娘很多台词提炼得太好了,不免让人觉得有些遗憾(所以送礼物那段真是尴尬出天际)。不知道本片的日本团队有没有提到过河濑直美找爸爸的名作[拥抱],这部片的女主角简直跟河濑阿姨当年的处境很是相似,不过河濑阿姨的私电影可是要真挚多了。另外,很想认识一下片尾字幕里出现的工作人员“七龙八虎”大哥,这个名字实在是迄今为止最有想象力的!!!
习惯类型片叙事的影院看艺术电影时,时间就像是在往倒流,不是杨德昌的三倍延长生命,而是卡先加不撒谎的摄影机将每个个体所共通的人生体验放到到宽银幕中。共情能力超强的我每次都能哭得稀里哗啦。
被主人公梅朵对于故乡,对于想见父亲的执念深深打动。梅朵有点小大人,总会不经意说一下很有哲理的话,导演多年的拍摄,让他跟梅朵成了很好的朋友,导演也曾在国外工作,在梅朵身上,他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导演不想呈现那些大家想当然的元素,而是更加希望听从梅朵内心的声音。
身为一名弃儿,还想着寻找父亲,寻找故乡,这举动本身就有种不是滋味的悲怆。越来越不忍心看懂事而纯真的贫苦小孩,眼见梅朵去探望并不上心的父亲,还要精心挑选礼物,而且为礼物微薄而羞愧,就很难过,甚至会觉得,不该是这样的吧,虽然也理解,最疼爱自己的亲人一旦唠叨久了,也就失去了“神”的光芒。她希望父亲幸福,我更希望她幸福。三星半。#FIRST#20200801
同是FIRST藏地题材,本族导演跟踪记录和书写的《光之子》,要比汉人导演非要反客为主编造伪纪录的《藏地一年》好太多,真实太多,美太多;同是FIRST儿童题材,《棒!少年》对观众友好一些,捕捉事件的完成度高一些,但还是新闻人书写出来的漂亮特稿,而《光之子》不是媒体人能拍出来的东西。
故乡不是住的地方,幸福不是梦想本身。人为什么会突然想念一个人呢,即使没有牵手没有讲话。因为那个人就像故乡的山水,长在你的掌纹里。像踩不破的气球,绑在你的脚踝上。像仰望的神明,立在你的心头。梅朵知道爸爸来了县城也没来看她,她能做的只有换张宣纸写书法,裱起来,用更耀眼的方式被他看到。
对手机影响现代婚姻有涉及,但不深;对于藏民处境一笔带过,就感觉很多有意思的命题导演挖掘都还远不够,只能算还行。
一次西北没去过的人对藏地题材非常不了解,这部是让我觉得民族特色不那么明显的,却有点日本味(尤其是音乐)。总体来说感觉纪录片不够深,或许可以看出一点信息化带给西藏的变化,但总体来说我个人觉得比较一般……以及今晚的放映条件也太差了,坐了一整天的社畜再坐那个椅子可以说是折磨,还有个观众不停摄屏,工作人员也没有制止sos
2020FIRST第三部,还是觉得差点味道。长片里的亮点和高潮几乎消失了,娓娓动人的感觉又少了一点,叙事还是不太行。光之子的名字加的有点勉强,对于梅朵本身的性格还是表现的少了一点点
三星半。纯藏语的纪录片,纯藏族的主创团队,以及日本的配乐和美国的后期。印象最深刻的,是外公的离世,外婆养着2只老鼠,猫也死了。不知道梅朵和外婆现在怎么样,妈不疼爸不来,明明双亲俱在却是孤儿。@金熊猫展映周,这次展映看的唯一一部带有龙标的电影。
可能是我的问题,莫名感觉很宫崎骏,过渡镜头反复出现的钢琴伴奏非常久石让,一瞬间让人进入纯爱小清新日漫/是枝裕和。还有这个浓密黑发大眼睛,明媚甜美乐天女主,三次元宫女郎一刚。寻找爱和故乡的梦幻人设下恰好带一点忧伤,在雨中说“呐,雨声就是水滴在歌唱”这种神奇台词。还有可能因为翻译造成的语序,“见到爸爸,就像见到一个卡密撒马一样”“可能这就是,我们家人的命运吧”,我晕了,风之谷真人版。片名还叫光の女...老二刺猿了。“九月就会下雪,这里的夏天很短暂”,这句简直马尔克斯了,我流泪。我只能唱一首《我们从未知道梦中那块牧场的名字》送给梅朵的限定夏天。就算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也没关系,跟随你的心,向着你的春季牧场奔跑吧美丽小马驹,姐姐爱你!
前几天我怀疑自己的共情能力,为什么这个电影别人看了会哭,会感动。可是我就觉得还好,然后怀疑自己。28号看了蓝盈莹那个公务员面试级别的访谈,觉得她说的很有道理。她说:“我的共情能力很奇怪,但是不能说我没有共情能力……”。然后我就比较可以理解这种感觉,因为我没有出生在离异家庭也没有缺失父爱,所以很难对梅朵嘎布的经历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共情。只能通过影片的影像和台词去理解,所以没有主观的经历总是很难感同身受。但是也没有必要一定要感同身受不是吗?
梅朵回到故乡,主题曲真的很好听。手机互联网的入侵,打破藏族牧民原有的相处方式,也间接摧毁了一个小女孩所有的童年欢乐。虽然父亲几乎从不去看望梅朵,但梅朵对父亲却没有一点恨意,或许这就是血浓于水吧。虽然没有父亲陪伴在身边,梅朵却坚持日复一日地用从父亲继承而来的绘画基因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创作者无意探讨科技对藏族文化的冲击,只是静静地注视着梅朵们,不知道这帮孤儿福利学校成长的孩子,他们个人未来的命运和那些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有什么差别呢?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呢?
对于她来说父亲是慈悲又残忍的神
让人幸福的是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是梦想本身。纯粹、隐痛,生活就如同高原的天空,时晴时雨,无法预知,但最终都是飘过的云朵。“我无法画出故乡,所以我只能画出手掌上的故乡。”太美了。
7分,其实藏民元素倒没那么明显,更多还是这个离异家庭的小女孩,试图寻找心中的神(父亲),却仍无能为力。所以,她回家那段,看得人好难过,这也是源自大家在亲情与家庭的情感共通吧。小女孩是个很可爱的观察对象,也是让我看下去的动力。父女关系这条线,确实有创作者介入和引导的感觉。
很喜欢这个片子的切入点和视角,其实是蛮残酷的背景,但是导演选择表达的方式还是很温暖的。同时导演和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很有趣。很多场景和配乐都非常浪漫非常日系,片尾一看果然是日本配乐。
信仰
编导介入的痕迹有些明显了,希望梅朵越来越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