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请注意,此《夜店》非彼《夜·店》(差一个点),《夜·店》在此:http://www.douban.com/subject/3683409/
脑残得很,石挥还是蛮帅气的....
一群傻逼把47年的老电影当徐峥的烂片讨伐,强行打一星,硬是把分数拉低了
总有些不识字的倒霉孩子把茜茜公主2009当做茜茜公主1955,把夜·店2009当做夜店1947,把七武士2009(豆瓣已改为2014,时光未改)当做七武士1954
这分数,是替徐铮挨了多少枪啊。修复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在底层,无路可走的悲哀,略晚的《危楼春晓》与之类似,穷人在大城市讨生活最大的难处除了没钱看病,就是没钱租房,为一点最廉价的房租被逼得走投无路。《夜店》本土化的处理还算妥贴,不过爱读小说的妓女,怎么看都是俄国特产。
你看开头字幕卡,说这都是以前的过去的事了,可实际上呢,那些台词还是句句戳心窝,天问依然是天问。
还是挺喜欢徐峥的
影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旧社会底层人物的群像图,闻家店里聚集的这些小人物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们任劳任怨却度日维艰,人性的良知并未带来一丝希望。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故事,最后大雪纷飞里小妹的自缢与金老头的叩问苍天将故事推向高潮,同时观众也因为对问题的无解而感到深深的无奈。
高尔基的经典文学被佐临搬到了民国,有种过度戏剧化的处理,包括把赛观音改得比原作更歹毒,成为绝逼大反派。但它并没有毁掉这部电影——正因为伟大的问题既不取决于历史,也不取决于地理。“底下层”被浓缩在闻家店的破壁残垣中,内里是自由而团结的小群像,用来对抗不公正和谎言。在1948年这样一个时间节点看,片尾的凄凉还是对未来充满期望的。尽管许多演员的表演过于舞台化,但对这样的戏剧是能够被原谅的。事实上,我所有的注意力都指向石挥和童芷苓的反角上去了。
看过柯灵一篇文章,觉得改编成中国底层故事还是挺成功的,只是题材有些陈腐,好坏都在脸上,要不是演员如此出色整体还是有点乏味的。市井众生相有些看头,喜欢看石挥演坏人程之演好人,喜欢看张伐演帅哥周旋演小妹,美好。台词很密实,颇有当年的味道,很多地方笑翻了。思想意识再超前点儿就更厉害了。
群像。
与雷诺阿相比,不够诗意;与黑泽明相比,不够深邃。其心灵震撼不足,社会批判有余。但不可否认,《夜店》有它独特的戏剧风格和时代风貌,它是建国大业前十分少有的优秀艺术电影。
在底层
而十年前黄佐临改的这一部,完全是阶级立场。以现代的艺术的后见之明来看,视听语言和人物形象都觉得刻板,但别忘了,这世上选择本来就不多,别那么容易就战胜了抛弃了另外一种世界观。
这种片一而再的拍脱不了石头的老路意思不大
#BJIFF#地狱众生相。对戏子沧桑、小子赖皮、妓女淑静,尤其印象深刻,皆能入画。明星如石挥、周璇反不如其他“穷鬼瘪三”神气圆足,童芷苓银幕风采明显不如戏台上。资料馆胶片修复如新。
中国电影资料馆第五部。苦难众生,众生苦难。比起作为电影更像是一出话剧,总是在用夸张的表情和语言演绎着现实世界的真实。众多群像浓缩得很好,绝大多数都立住了。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长久以来的一直难以解决的埋藏于地下的群像缩影。过去还没过去,未来也还是无望。这世界真冷啊。
序幕写到:“本片所描写的是租界时代的上海,这种黑暗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希望的是,观众在这阴暗的角落,穷苦无告的人群里面,也能看到爱,看到光,看到善良与真挚的品德。”不得不说75年前体现的人文关怀,很震撼我。遗憾的是,影片本身远不如那段话有价值。一群上海人说着北京话,演技比较生硬,舞台感略强烈,群像如同鲁迅笔下的人物搬进了荧幕,虚伪,低贱,麻木,导演政治正确的底层同情,与故事人物形象,成了两股互相违和的情绪,想叫人可怜,却更叫人可恨,整部片子其实无爱也无光。用“夜店”隐喻中国,倒是不错的想法。简单把苦难归集为贫富阶层的天然对立,用表象的财富差距掩盖社会机制的深层问题,强行把富人推到C位献祭,收买底层人心,宣扬穷即正义的逻辑,显然也经不起推敲。再看原作者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也就不足为奇了。
很精彩,完全不枯燥,没有一丝睡意,超高水准的本土落地化改编!就是最后的结局太悲了……
话剧腔,表演夸张(除了石挥和韦伟),几乎所有的演员都表现过度,某一刻童芷苓表现得像是B级片演员。但对空间的把控和开拓特别好,你能发现外景的后景高楼大厦时刻隐现着,提醒着我们,这是租界。对于当代观众来说,它颠覆了对于上海租界的一般印象,用微观视角观察其局部的破败与极度贫困,开拓观众的想象空间。真正意义的贫民窟后来在中国「消失」了(只剩下「大杂院」和「弄堂」),因此这可说是一部中国的贫民窟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