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一下福柯关于历史与人民的记忆讨论,“历史的意义不在于书写记忆,历史的记忆在于阻断记忆,因为历史是权利的书写,历史是胜利者的清单,是用来书写胜利者必然胜利,失败者必然失败,因此给胜利者提供合法性,而人民的记忆则不然,也许人民的记忆并不一定是真理,但它联系着种种通向真理的路,联系着种种历史中真实的元素”。推荐先看《智利之战》1-3部后观看。
智利不会忘记-军变
一些追忆,甚至缺乏记忆的人也能够追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想起死去的年轻摄影师,老父亲只是哭泣。阿连德的遗孀17年后才见到丈夫的遗体。瑞士大使馆的帮助下,胶卷偷运出国。电影中,年轻人们看《智利之战》泪流满面,或许我应该先看《智利之战》的。
20多年过去,《智利之战》在30多个国家放映,但在智利依旧未能公开面世。在数场组织起来的私密放映中,即有当年参与者的现身,也有新一代的疑问,这一切都组接进回忆本身,而这又直接指向历史,所以电影是寄希望于人民能够抵抗胜利者书写,在私人追忆中保留真相,这一方法正是片尾字幕《共产党宣言》“历史属于人民,人民创造历史”的结构性形式。又顺延到福柯的《历史与人民的记忆》,但与福柯的乐观不同,古斯曼多年后的归乡之旅遇到了阻断记忆的新一代,所以他需要用参与者的悔恨与另一场立场相反的放映做结,再次声明政治上的立场,但其间已有了不同的辛酸苦泪,这是新时期的“圣地亚哥在下雨”。估计是因为这次经历,古斯曼在保留聚焦历史的同时转向了新的自我作者性——有关挖掘记忆与个人经历和形式外化场景的叠加,一种饱含诗意的内容变革。
政变后时隔23年Guzmán回到故土,寻访过去的人,重回曾经的地点,重温当年的影像,重奏那时的乐曲;人、地点、影像与乐曲一同成为Guzmán在片中构建“回忆”这个诗意概念的元素;与回忆对应的是对那段历史毫无概念的智利年轻人,他们代表未来,《智利之战》则成为作者试图联系智利过去与未来的一个纽带
承接《智利之战》三部曲,古斯曼再次展现了其卓越的影像组织能力,以回访《智利之战》中亲历者的形式,对智利国家的记忆与历史进行了一次再探索:“跨越时空的精神联结”。述说过程中拼接的照片,纪录影像(均来源于《智利之战》)重新构建这一段23年前被尘封的且不可被言说的激情岁月。但在回忆的同时,古斯曼也关注于年轻一代,从观影前的议论纷纷,甚而认为皮诺切特的政变是合法的,到观影后无不为70年代父辈们的共产理想而落泪动容,凸显青年学生的转变过程与传承过程,在集体与国家的记忆中找到个人的定位坐标。伤疤或许慢慢弥合,但智利不会忘记。2022.6.10
从观感上,比《智利之战》更喜欢。关于古兹曼在祖国民主化之后所关心的记忆、失忆和追忆。但如果没1970年代初那些关于那场伟大社会试验成败全方位的记录——智利之战,又怎么可能有后来记忆?
一部关于记忆,记忆的反面,和记忆的反面的反面的电影。有人无法忘记,有人失去记忆,有人重获记忆。片名是“不会忘记”,它是一种态度、宣言。但实际上记忆已经被冲蚀、重植,正如在中国一样。在一群青少年女生的争论中,无论他们取何种立场,都已经丧失历史性的感知。最后一个主段是人们在观看旧影像后的失语、流泪,讲述后的痛哭,以及记忆的恢复。智利人民是幸运的,他们有位导演让珍贵的记忆留存下来,在数十年之后乃至永远,都有机会穿过那些让历史与真相毁败的时代,与历史相认,重获记忆甚至正义。“痛苦的回忆也是美好的”,因为它保全我们(族群)人格的完整,使我们延续成为真正的人的可能。而往往,所见的是它的反面,我们成为了断裂的人,并且在这种断裂之下,我们无法意识到自身的残缺,无法意识到自己更好的可能。
“难道因为不喜欢历史就要抹杀历史吗?”
注意到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2个动词以及稍后智利之战三部曲得以在国内解禁,此时guzmán作品正在发生转型
23年后,导演重回故土,采访了当年的亲历者,曾经的年轻人(阿连德身旁的保镖、服务人员和车队护卫),现在都是中年大叔和阿姨了,他们不悔当年的选择,甚至骄傲自己跟对了人!当年冒死帮导演运送胶片的叔叔,已经是导演家族里唯一还健在的长辈!他不断弹奏的月光奏鸣曲,只有右手的音,没有左手的和弦,是不是在暗示左失去了话语权,不再发声?影片最后甚至请到了阿连德的遗孀,我没想到继任者居然不让她拿家族照片和私人物品,太缺德了,她说我想留给我孙辈一些他们爷爷的东西,我都没有!而现在的年轻人,恰恰是忘记,由于当局的宣传策略,一些明显中产出身的女孩子在为叛军辩护,还振振有词!直到当年的小学生现在已成为30来岁的人了,他们才意识到当年不上学的一天背后发生了什么,他们的记忆串联起来,尽是伤疤泪如雨下!欲扬先抑的手法很震撼
我也想哭。。
记忆中的记忆
Socialismisafantasticdreamthatisworthfightingfor.SY
Guzman大半辈子的创作都绕不开回忆。回忆,把人拉回到某个过往的场景,或是体验那时的痛苦,或是意识到当下的痛苦,尤其是这种能引起群体共鸣的历史悲剧,追忆阿连德,是在控诉皮诺切特时代的迫害、独裁。在结尾,人们看完《智利之战》后的声泪俱下,这场面让我很难受。与时空上距离遥远的智利人共情,是因为我只是被这些悲剧刺痛了,还是因为我恐惧自己身边即将发生的一切?
看智利女粉红和左人辩论,中间有一段智利女大学生辩论,乐死我了。
关于智利之战的群体回忆。很多亲历者从个人的角度讲述战争对他们的影响,回忆死了失踪了在监狱度过余生的人。没有经历过的人对那场事件的看法对着虚无指点江山。没关系,再过20年,亲历者都不在了,后辈们就只能从书本中,阅读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仿佛与自己无关。
纪录片真的是历史的注脚。对南美的近代历史基本上半真空状态。要去找书看。
补标三年前于ucca,选取了很多智利之战的片段,但是更碎片化
«JegardeenmoidesimagesvieillesetprécisesduChili.JevoisaussilestadedeSantiago,quandmonéquipedefootballfavoriteavaitperdulechampionnat...etensuite,lemêmestadeaprèsleputsch,oùj’étaisprisonnier.Jemesouviensmaintenantdequelqu’unquiavécutrèslongtempsloindesonpays,quelqu’undontlessouvenirssesontembellisavecletempsetl’éloignement.Aujourd’hui,l’heureestvenuepourmoid’allerlesconfronterauximagesréelles.»(PatricioGuzm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