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失了冒失了。//活成这个鬼样了。//匠心啊情怀啊都是扯淡的。//人才?人才把书店开倒闭。//你问我?倒闭了有什么感觉?我明显的感觉就是解脱了。我只能说我是解脱了。//你怕我饿死啊?我开书店都没有饿死,我不开书店岂不是更不会饿死了。//好,大家都赢了,大家都结束了。//你不觉得它亮灯的时候很漂亮吗?不要搞那么伤感。结束了就结束了。不嗟叹独立书店处境了。哪个读者不心知肚明。好在一代代的,倒总有人想做。潦草摘些店主老王的话,为他闭店前的这些愤语一叹。
书店是一座城市人文风貌的实体坐标,但很可惜的是,偌大的武汉,容不下一个100平的书店,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快节奏、浮躁、快餐化。无论如何,只要爱书的人在,这个圈子就还在,微光就能点亮。在络绎不绝前来购书的读者里,有各式各样的人,也不乏蹭热度打卡的,老板很真性情,顾客里以梦想情怀之词宽慰,实属讽刺,如果文化能以健康的方式流转,谁愿意背负“理想主义的坚守”这类标签。在一个版权意识极度淡薄的国度,在一个大举输出修仙玄幻网文和电子书泛滥的年代,实体书店的谢幕,令人唏嘘。那些读者前来捡漏,仿佛是在为它举行最后的葬礼,没有墓志铭,只有星星点点摸黑的手电筒。“在街上疾走,不如在书店停留”。【广州纪录片节】
没来过武汉的人不知道阳光码头有多好,甚至武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地方有多好。阳光码头究竟有多好呢?一直都是我的秘密基地,只带最喜欢的人来。
独立书店的时代过去了。
只有老板一个人对书店爱之深情之切剩下来书店的大部分都是各种文青和网红地点打卡爱好者
拍的谈不上多好,毕竟短短40分钟十几天的跟拍很难浓缩进一家实体书店十年来的所有回忆,但是爱书爱读书爱买书的人很难不从中体会到某种将逝未逝的情怀。很遗憾没有去过武汉,更没到过百草园,但我对写字好看的人莫名会有一种好感和敬意在。感谢影像的记录。老王,江湖路远,后会有期。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读者们开着手电摸黑找书,城市却容不下一个好的书店。
作为一个对实体书籍蛮有好感但看得挺少的影乐迷,看到纪录片里那些人透露出对实体书的喜爱之情有些感动,也对百草园书店的关闭感到惋惜。——蜘蛛猴面包:…它不只是书店闭店的单一事件,它让我们开始审视独立书店在当下的生存状态,还有片中@原武汉百草园书店老板老王关于理想主义的态度。…→微博原文:https://weibo.com/1722782045/KEXXHxrIw#comment
理想主义谈得更多的好像是顾客
书店是一个城市的缩影,书店倒闭也是时代的缩影,上面有大方向,下面读书的越来越少,现实如此。让老板坚持梦想的过客,实在是可笑。
之前去过一次百草园,老板确实比较有个性,印象深刻,其实书店不止是人和书的相遇,也是人和人的相遇老王说自己现在混成这个样子活成了屌丝,情怀理想都是扯淡,读者说这是最宝贵的,弹幕说对于读者是宝贵的对于他自己是煎熬喜欢书做读者多看多买不就行了吗,但他当初肯定是不满足于此,但也没想到维持书店会这么艰难
打着手电筒找书没有人说话那个场景太唏嘘了
“为了书和人的相遇。”但是还有书籍,但是没有书籍。
在把家里的鲁迅波德莱尔布朗肖舍斯托夫一一装箱准备离开这个城市的时候看了这部纪录片,宛如看自己的亲人流离失所一样难受。这是一个写书读书卖书教书做书都戚戚然如丧家之犬的时代,希望老王早日致富,永远洒脱。
王国林是一个爱书之人,从他的眼神里看得出来。
本来还挺平静看到老王手机里展示书店由零开始一点点搭建起来的照片还是哭了好在书籍都有好归宿也不完全是归零
一家书店的葬礼,折射的是传统书店行业的哀歌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记录的意义大于影片本身。百草园店长或者爱去百草园的人,都是一个个生动执拗的精神自由个体,不为五斗米折腰,坚持开启和主流类型不一样的看书模式。虽然在商业上走得惨淡,但是毕竟在过,草草收尾的闭店日子,虽穷尤荣。文字在这个时代虽然面临不佳待遇,但它始终不会消失。老王在镜头里的洒脱,让想起了大学时候骑着破自行车上班哼歌的外国文学老师。
看过不少关于图书的纪录片了,但记录一家书店的倒闭,还是让人十分动容,老王在镜头里的状态看起来很松弛,或者如他所说,书店关了有什么感觉,就是解脱,人来人往送走一家书店,确实唏嘘。
从百草园到搬空书屋。每一个独立书店的高光时刻就是它宣告死亡的那一天,也没有一个囤书狂魔是无辜的!在商品经济大潮之下,书和书店已然成为最卑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