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他两部后来的电影。这部算长片处女作,结合虚构与纪录,以导演回到乍得筹拍新片为由头,关于战争废墟中非洲电影创作、发行、放映(世纪之交电影面临录像的冲击令很多人宣称“电影已死”)、面向的观众,有自反性甚至自我提醒/解嘲。片中老父说:你的电影不是给我们拍的,是拍给白人看的。又说:白人的地方不错,但永远不会是你的,如果你以为自己属于那里,就会失去灵魂。片中点出一点:反帝不仅要工农业生产独立,还要有自己的文化生产。可惜由于非洲的电影发行被欧洲人把持,非洲人们只能看到欧美电影。性别上点出男性导演与女演员的不平等关系,包括随意的关系与许诺;试镜时只问女演员愿不愿演裸戏(这也是全球性的性别偏见与剥削)。女性拒绝的原因之一,除了传统、宗教,也不愿被白人消费。文化危机中,将摄像机留给外甥意味着某种传承。
从第一个镜头(摆拍自己起床的Vlog博主)就宣告为伪的伪纪录。摩托穿梭乍得,颇有阿巴斯之味。我不确定,这会是拍给第三世界家乡人民看的电影吗?
好诗意好棒像伊朗新浪潮
90年代非洲电影。乍得。穆罕默德-萨拉赫哈龙。在法国度过20年后回到家乡的一次个人记述。用数字视频拍摄。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