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有笑有泪,很动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欲望(或者说好听点叫爱情),有欲望就会把人分开。电影技法行云流水,看得出导演的老成。唯一的不足是名不副实,片中对公社会员的个体着墨极少,甚至都没有看过每个人的房间长什么样子。套了个公社的皮最后讲了个三角恋。
故事展开时像是传统恐怖片的逼格,其实这里的“鬼”是夫妻间的道德碰撞,可这种不安的源头似乎是无中生有的。背景置于70年代中期,却没有将政治背景与大环境对嬉皮公社的助长呈现出来。除格玛95之外,并不同于导演往常的风格,而是有点偏好莱坞式,可能是刚从英语片《远离尘嚣》抽身出来的缘故。
无比失望,连“平庸”都算不上,稀里糊涂地不知道在讲什么,生生浪费了”公社“这个好题材(凭柏阿姨每天见到的狗血,我觉得她对这段三角恋或许可以挖掘的比温特伯格要好)…TrineDyrholm的表演真是没得挑!
溫特伯格在狩獵的路上走不回來了,你是有多喜歡讓一群裸男女跳湖(海)!如果你是要諷刺,那實際上你和你片子裡那一群自以為是的assholes根本無二致!那些喊好的外國大叔,你們是羨慕嫉妒難耐麼。
主题提炼得很好(论另类选择为什么不可能),拍得实在是不咋地,硬生生把一个群像戏搞成八点档,而且挑了所有可能的线里面最烂大街的那条,对人性的反思实在太弱,明明可以更好的啊导演你狩猎不是拍得很好么……
4为了解决个人问题【逃离平庸的生活而寻找新鲜感或经济问题】成立“公社”,而最后又被“公社”抛弃,拥有自由的同时也把个人生活交与了他人手中,两层三角关系【小“公社”】,总有人会被牺牲。温特伯格再次把镜头对准个体在社会中的不稳定性和无力感,不再虐人而颇有笑点。选曲大赞,年代感太棒!
我觉得很残酷。非常残酷的一个片
一间公社,可以共食餐饭共度圣诞,却不能共享感情;一群成员,可以分享洗碗机分担丧子痛,却不能分解占有欲。十五年的爱情历经一场轰然暴动,稳定的情侣框架遭遇一次预谋造反,生活只好如电视新闻里的彩条信号,无情中断。孩子还是没能活到九岁,没能睡到喜欢的姐姐,公社设想亦成为虚无缥缈的背景板。
其實很平庸,關鍵是作者對自己沒啥突破。估計快變成北邊的Moretti了⋯⋯
感觉开头B装得太夸张,后面没圆回来
1.结尾无力2.为了减少后半部分的荒诞感而套了个公社的壳子。。。
拍出《狩猎》的导演,你是被狩猎了吗?
共產主義的實驗嗎?北歐的色調真好看真看不出那位大三學生和原配有任何顏值差別
中年白左无法理解的自作自受,在影射默克尔吗?
公社存在的价值
摆着公社的概念,然后把它浪费掉了。。。其实干脆好好拍个家庭伦理剧就挺好~
这部影片最吸引我的部分在于对于公社这样一个理想化尝试本身的思考,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的冲突等等,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有对国际社会关系的隐喻。让我有些失望之处在于最后的矛盾只是集中于三角关系的婚外情而非公社本身。
有点失望,本来以为会看到很精彩的群戏,没想到套着公社的壳子只是讲了一个我无法理解的婚外情故事。加一星给男主女儿。
切入点还是有些浅
改编自导演同名舞台作品,以不少篇幅表现七十年代公社成员的魅力与缺陷,却无法形成清晰的情节结构,直到影片漫无方向地将剧发展为情感张力类似《家宴》的苦涩家庭肥皂剧,因此无法实现试图通过理想主义公社这一微观社会囊括人类总体经验的野心,对后者的轻描淡写的处理方式最终将实验背景完全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