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拍摄来说大概是粗糙的吧。不过就如木心所说:“我有两只眼,一只是法官的眼,一只是情郎的眼。”读书看片,我向来用的是情郎的眼。技术好坏还在其次,要紧的是我喜欢。
我的哦眉毛我懂陳丹青極力在紀念館迴避自己的用意,他是不想看了難過,他的痕跡如果在木心紀念館出現的過多,他會想起那三十年和木心在一起的時光,而他盡心盡力置辦一切但是不留下讓外人知曉的痕跡,會讓他略感欣慰,就像單程票。
丹青老师带游纪念馆,两个地方还是难忍深思,陈丹青说他梦不到木心;小代说他在外面被人当狗,木心拿他当人。二十岁左右需要看清死的面目,才走的下去。
此心有一彼岸无双
你要我毁灭,我不!
陈丹青通过介绍木心纪念馆在介绍木心。
就纪录片而言,拍的深度不够。算是了解木心先生的一些个人成长故事!然而他的文学作品或者画作我还一无所知。。。
感谢木心感谢陈丹青
末了的雅歌《良人就要转回》听一次哭一次,感谢南艺电影馆。
“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任何环境都改变不了,我对艺术的忠心”。“你要我毁灭,我不”。木心能在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中都自如穿行。是美术家作家和被耽误的音乐节的合体。目光如炬。他的每顶帽子和他的鼻子真好看。
镜头会晃,剪切不流畅,多处都有杂音,但这些恰好是一个纪录片真实的体现。一位老师此生能有这样的徒弟也应该无憾了吧,陈丹青为了木心先生甚至牺牲自己画画与创作的时间,这样的师徒之情令人感动,令人敬佩。木心先生在国外街头行走的那几个镜头有说不出的自信与潇洒。@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影像展武汉站
陈丹青:「对长辈,我们总是有太多后悔。」
木心先生从15岁离开乌镇,他在文革被囚禁期间,用钢笔手绘了钢琴键盘,弹奏着肖邦和巴尔扎克。他不是为人生而艺术,是为艺术而艺术。
师生情的难舍和感伤,如父如子,亦师亦友。进入第二进时,陈点着烟,坐阶梯上,说“这里原来有棵枇杷树,姿态可爱,长得也好,木心老师走后,没多久它也死了。后来移栽来的橘子树,挺忙的,挺听话的,也挺懂事,长了很多橘子。”人生短短,那些与人、与物的往来相处,那样的深情,哪怕缘浅,要好好珍惜
尽孝的陈丹青和他的老师木心,在晚晴小筑行走,游荡。此心有一,彼岸无双。
一日为师,终身不负
十足是被陈丹青感动,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记录下这一切,他一定是对先生有着格外炙热的感情,才能这样如数家珍的回忆着先生生平的点滴,陪着先生在晚晴小筑散步,策划这样一个优秀的展览。丹青木心,以前总觉得他目光如瞪,其实也是个赤诚的、植物性的人吧。更加了解木心了一点,一个跨越东西和古今的典雅智叟,深刻是那一句“没有纲领,无法生活。”我也要学习他,在看待世界的时候,不仅有法官的眼睛,也要有情郎的眼睛。
苟残生,不辜负。
还有很多没有深度挖掘的地方,希望像他的学生说的,他的绘画也许不久后才能引起足够重视。太全面了。
这部纪录片有些走马观花了,木心老师写的诗还是很有深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