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能放在电影院,却可以放在美术馆里的影像作品。有点意思,但又不是特别有意思。由长焦镜头延伸的摄影本体论思考——·1.是否离得越近就意味着我们看得越清楚?(极限变焦拉近——画面模糊)。2.长焦被认为适合拍人文纪实类影像,也适合偷拍动物繁衍和觅食。(长焦镜头下的生物平等论?)。3.是否不同的焦距,就表明不同的立场?任何镜头拍摄的是别处,但同时也是对摄影机位置的描述。说它是科普短片,又像是影像论文,但最后留下的依然是一个疑问。
7.2@cathayplay
图像叙事,要是旁白的表达能处理得更有趣就好了。
更像B站科普视频,声音的完全主导已经使画面屈居为阐释性例证,沦为诠释话语里的证明,这也使得本该成为结构电影却转为普通解说视频了。对长焦镜头效果以及特点的说明足够,压缩空间等特性也直观的展现出。8000mm镜头延展出长焦效果其实是最大的看点,其变焦过程也是最大的奇观,“望远”实现也突破了一般的感官体验。而之后伴随长焦特性而提出的可编辑性,也成为电影制作上的分享,这里连续的操作画面成了绝好的素材实践,一种跨越空间的方法可能,戳破长镜头真实性的阐释。对长焦对准目标的习惯性揭示,也成了普通电影画面效果中人物动物性的例证,证明了在人物落魄等其他心绪时的印象来源。结尾有关心声的表达为为何长焦镜头最能体现观影中的“窥视”心理以及附加的主观意愿。但这一切随着影像都成为说明画面,丧失了成为优秀结构电影的可能。
钓它
有趣的创作理念,但我很难将它称为电影
方式与质感很独特
不错的尝试和体验
一个不能放在电影院,却可以放在美术馆里的影像作品。
谢余老师的私教课/成都时代美术馆
冗余的旁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