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es2016#只能说满腔的革命情怀被这杂糅了黑白影像的装置艺术打磨得晶莹剔透,进而顺流而下踪影全无。实在无力消受意识形态过分介入的抽象表达,快给张sauf-conduct逃离着窒息的绝命哭嚎,查查维基红色高棉史更为自在。
属于潘礼德的私纪录。整个片的观感异常奇特,时而果腹感,时而腐烂感。各种细腻的动作度日如年。内心在流亡,内心在幻想。
3.5农耕文明的追思,工业时代的反观,以及……“舌尖上的东南亚”。革命的热潮减退后,反思中饥馑却从未消退,反复拍摄备饭过程与食物,是控诉也是对故土母血的无限眷恋。精巧深沉,失之重复冗余。
一部完全由美术主导的实验电影,如果这些设置是放在美术展上我可能会觉得很有意思。但放在屏幕上,就犹如放进标本里。让我开始思考,到底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核心魅力是什么呢?
2.5用颇有趣味的装置讲述一段残酷的历史,乍看之下各种精巧与心思。但比起《残缺影像》,仍旧缺乏某种动人的客观性。
需要被忘记(和重新学习)的母语;用法语的pastimperfect讲述的过去。
比前作更加装置化,更倾向个人史。3.5
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去看的,但好多段落还挺喜欢的。属于那种看的时候一直出神,但看完觉得很inspiring的作品。
3.5bubiao.只剩下装置的装置艺术....
16OCT2016(3+)
KOFA幸好有英文字幕。看不太懂……就吃的东西记得很清😂舌尖上的东南亚那个短评莫名戳笑点
拔鸡毛那一段有俩老外看不下去提前离场了。
欧洲人念着毛语录意淫出来的共产主义,只能说全他爹的是脑残的白日梦。那种疯狂的存在,从未被践踏过的人,真的不会懂,也不会表现,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
第一次看电影见到中途有人离场。为什么不能好好讲个故事呢?坚持看完的原因就是好奇到底为什么要拍了这么一个电影。最后只记得男主吃了烤老鼠、炒玉米粒、炭烧甲虫和蜗牛、米粥、树叶沙律......
奇特得模糊了分類的電影。主角的一人空間太有限制性,旁白喜歡,記錄與實驗影像交疊但很難撐起一部長片。裝置真的讚!雖然想說長片效果不佳做短片或裝置藝術該很讚,但同時覺得導演的想法和風格簡直讓我感到發現了另一個自己。(後來看到他是白羊座仿佛找到了一個藉口。0902KOFA與雨竹
每一个set都是一件装置艺术,诗意的旁白弱于影像中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