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一个人是坏蛋,杀数百万是英雄。数量决定神圣与否”一部发人省醒的黑色经典。看到的不止是卓别林高超的表演和导演才能,更应看到他的不畏强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活着有什么好的?女孩:太多了,春天的早晨,夏天的夜晚,音乐,艺术,爱情....就这么一个段落,又差点老泪了。相比之下,结尾的控诉确实指向性太明确了,没有那种可回味可反省可自清的余地。
本片是在美国电影界“驱逐异端”运动甚嚣张之际,卓别林正遭受攻击之时,他沉默了七年后拍摄的影片。片子的剧本由奥森·威尔斯根据法国的真实人物和事件改编而成,并准备亲自导演。在开拍的前几天,卓别林突然变卦,将威尔斯踢出剧组。随后拿过剧本改了几个情节,把威尔斯的名字也从编剧上面划掉了。
不知这是不是卓别林最黑暗的一部电影,虽然仍旧有他招牌的默片式表演,也有搞笑的配角阿姨,但这部二战刚结束后的电影充斥着他对当时社会绝望的控诉,承担杀人罪责的永远都是单独的人。竟是真实故事改编,编剧还有奥森威尔斯...
当你被现实折虐得彷徨/脱力/凌乱/抓狂时,欢迎观看《淘金记》、《城市之光》,或是《凡尔杜先生》,必有一款适合你!【10】
嘴甜哄寡妇,海水变汽油;数钱无影手,买房炒股票。小忽悠见大忽悠,杀人者诛万人王。
非常好看。从理论上说,个体的善恶判断其实不能作为时代伦理的标准,凡尔杜对“资本家遗孀”的杀戮不是正义的,更不能与纳粹的战争两相对照,这只是弱者的伦理,一旦放大会灾害无穷。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卓别林的深情与演技,以及电影对人间非正义状态的表现。
在萧条年代为了真正的妻儿用哄骗诱杀有钱老女人的方式生存,轻松无忧的面孔下,藏的是悲观冷漠的心,毫不犹豫的向“妻子们”下黑手,却对同病相怜的女犯伸出援手。凡尔杜是社会变革的牺牲品和产物,生无所恋,死无所惧。片子再精炼些会更完美,向OrsonWelles致敬,真是位生不逢时的天才。
确实不理解凡尔杜先生前后矛盾的怪异行为。他的思想毫无一惯性,仿佛所有的善恶都蕴含在他那彬彬有礼的举止和教养中。尤其不理解的是他最后又返回咖啡馆的选择。这不是相当于主动投案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什么不跟妙龄女郎坐车回去呢?为什么一个如此冷血无情、杀人不眨眼的坏人,银行破个产就能幡然悔悟呢?所谓的完成使命,就是在根本不必要的情况下引颈就戮吗?恕我无知,这样混乱的行为,又不是个神经病,那我还真欣赏不了。而且本片也太多说教了。我发现这是卓别林晚期电影的一个毛病,总喜欢在电影中板起脸来一本正经地说教。还真不如早期那些默片那么纯粹自然,不上课,不演训导主任,只是让你欣赏艺术。全片最动人的就是那个女孩了。自然、纯真,美得让人倾倒,让杀人犯都放弃了杀人,改行善了。她的三次出场,是全片最亮眼的地方。6分。
別人總問我白羊座有甚麼好。點答好,其實或者真的沒甚麼好。有人說,我們喜歡白羊從來不為他們的好,只為著他們的不好。我覺得所言甚是,看《華度先生》就會明白。
大情节不错,执行上太粗暴了,各个转承起合都不够圆润,尤其结尾的提升,在人物性格而言太过牵强。然而考虑到创作年代还是要为影片的意识形态加一星。
"Wars,conflict-it'sallbusiness.Onemurdermakesavillain;millions,ahero.Numberssanctify,mygoodfellow!"
不可否认,卓老很适合这样的强叙事影片,细腻的呈现方式一洗默片时代的刻意,只可惜有声技术出现得晚了一些。但蹩脚的说教,始终在试图帮一个私刑者自圆其说,似乎资本主义借助金融吞噬了生命才是屠戮,我凡尔杜先生只不过是为了生存。每个字都说得冠冕堂皇、言之凿凿,殊不知14条无辜性命在手的人即便于德有愧,也可以把自私说得如真理的卫道士,仿佛被剥夺就是屠戮他人的挡箭牌。这样粗糙的人物,甚至都不如玛丽莲饰演的女孩,由落魄一跃成为贵妇,她所呈现由纯真到麻木的转变更耐人寻味。如今,文质彬彬的小个子拿起了毒药瓶,卓老还是有太多负面情绪想要宣泄了。
#CC#卓别林之子曾谈父亲“会读叔本华和康德来陶冶情操,但纯粹的放松则来自谋杀故事。”这段话很好地概括一种“矛盾感”,就像卓别林说:“人生主要是由矛盾和痛苦组成的”,如果肉体是生存意志的表面形式,其银幕化身“夏尔洛”又是那么顽强与乐观,潜藏着现实中卓别林导演的欲望和努力。卓别林从奥逊·威尔斯手里买下版权,并在演职表里列出了威尔斯的名字。他不想合作,而是独占这个故事。我想到评论花絮里,夏布洛尔说有一段镜头并未跟随舞者而去,而是固定在原处,然后推进,舞者身后的人最后定格在画面里。“他们两个人并没有像这两个舞者那样跳舞(那么亲密),不过他们本可以或者以前是有机会这样的。同时还有另一层意思,你不能说这是一种宿命,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是一种机遇、时间、生活的错失,过了那个点就回不去了。”
“杀人者诛,杀万人者侯”“法律专抓小的”,七十年前的电影中,反映的正是当前社会的现状,不禁想起那个为了给妻子治病伪造单据而入狱的丈夫。凡尔杜一定很爱他的妻子,所以听见年轻女孩说可以为了自己所爱的丈夫而杀人的时候,才会放过她吧,所谓“于我心有戚戚焉”
一个辛辛苦苦30年的小职员失业后,为辛辛苦苦维持家庭,又去辛辛苦苦奔波各地骗取女人欢心钱财,既悲伤又荒诞,究竟谁是真凶;后半部有些流于说教,不过也算点题了。
亨利·元宵模子·套路狂魔·点钞机器·凡尔杜;威尔斯式悲剧+卓别林式戏谑;看了一个小时还在纳闷这是要玩黑色?后一个小时那位熟悉的卓别林又回来了;一个骗子,会被一个傻子感动吗?;“在你的哲学腐蚀我之前,快点儿离开吧”;“杀一个人,你是罪犯;杀一百万,你就成了英雄”,这台词太威尔斯了
之前一直欠着这部没看,看完觉得这才是卓别林最佳,真·神作。彻底刷新了我对卓别林的印象。电影史上也许从未有这样一部电影,用最幽默、深情、善意、保持体面的视角,去解构一个疯狂的连环杀人狂,令人彻底明白他为什么杀人,甚至在一些时刻与他产生扭曲却又温柔的共情。这和史蒂文斯的《郎心似铁》其实是同一类电影,表面上此片是黑色幽默、犯罪悬疑,实则是模糊罪人的爱与欲,指向二战及战后社会现实创伤的“二战电影”。凡尔杜先生最后为了在女孩面前保留体面而使伎俩、并在随后撕掉名片自首的一场戏,尤为感人至深。
4.5很难说这片子到底归功于谁,甚至可以想见奥逊·威尔斯会怎么拍这个片子。卓别林自己上手倒是有了威尔斯需要的喜剧感,场面调度却(相比之下无可避免地)变得古典起来。不过至少有一个太好太好的剧本,一手好牌怎么也不会打烂(后半段肢体喜剧更是量身定制):关于那个时代的阶级和战争,资本与梦想……如果在卓别林和威尔斯之间可以建立起一个序列的话,那应该是《大独裁者》-《城市之光》-《凡尔杜先生》-《历劫佳人》-《公民凯恩》
卓别林批判性最强的一部,和默片时代的他简直不是同一个人,也许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带了太多的个人恩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