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先入为主,总觉得有股子东欧前苏联的味儿。因为拍的不太可(本来期待的是欧洲文艺片那种),虽然光影很美毕竟是胶片拍的,所以没能认真仔细深入看。看到最后原来讲的还是家庭,完全从女性妻子的角度讲的家庭矛盾。国家和文化的强势真的很重要,无论《婚姻故事》代表的美国,还是《希望沟壑》代表的欧洲,或者更多法国意大利电影代表更加开放浪漫的欧洲,都基本能还看懂矛盾的根基,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但是这部就真的很难,对东欧实在太不了解了,他们的文化,生活,等等,理解起来极其困难。不太能从社会人文等方面理解妻子受困的缘由,只是觉得那个年代,波兰女人的精神生活就已经很丰富了,需要一个自由精彩的灵魂。
她平时的热心助人/好管闲事是不是一种圣人情结呢?为重逢的漫游者\局外人式老同学而精神上远离老老实实社会人丈夫,到底是为寻求自由或只是自找借口?未摊牌离婚前不肯肉体出轨又是出于不肯牺牲一点点自尊,总之是毫无美化的中年心路(但其实没有多少女性特质,男女换角色似乎同样可行),但玛雅演如此不怎么令人同情的女性依然自带一种迷人的婉约。扎努西的主角都好运动哦玩的还是体操、风帆、滑雪等技术流,啥都不会的老公从根本讲看来确不是一路人...尚未蓝光,还是看得出摄影捕捉的光感极佳。
用一个女人在婚姻生活里的短暂抽离与回归反映女性在婚后生活中精神的空虚,这里出轨只是作为寻求刺激的手段,肉体的欢愉和精神的旁逸难以永恒,戏里导演还是让演员回归了家庭。略带悲伤的情感基调以及对波兰式生活的展现让人想起了基耶斯洛夫斯基,配乐很好听,女主眼镜造型像是怪房客里的阿佳妮。
22/12/2: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已成为中坚。敢于以非道德立意在婚姻家庭个人间三重力找到维系的矛盾,我感到一种开放社会才有的感性探讨,这发生在波兰。出轨退潮后的身心疲惫中戛然而止,或许人永远只有完整经历后才会成熟。
她是好心人,她出轨了,她很痛苦,他也被折磨。2022-08-22重看
好像波兰,俄罗斯那一带的夫妻都是这样的,如果妻子出轨了,男人会假装一切正常,假装不知道,然后做自己该做的。永远都是妻子处于疯狂颤抖的模式。这些民族真的有趣。
尼采听贝多芬,说贝多芬翱翔在太空中,飞得那么高,使所有的人都感到追不上了。因此他说,作为哲学家我感到心酸。这个话木心永远记得。我觉得,扎努西也必心有戚戚。古典乐的静谧深沉和爵士乐的轻盈灵动为《波兰式出轨》立下了四重奏式的基调。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扎努西那种「知己知彼」的视角对于「女人的决定」也完全理解。她是那样年轻,不想被职业束缚住手脚,她是多么想要从纯粹理性建构的体制里逃脱出来——从沉闷的精英圈层里「翻跃」到另一片广阔且可能令她《沉沦》的天地里去——打开僵化的身体,探索人性的可能,挑战认知的极限,尝试和体验不同的人生。幸或不幸的是,理性一把拖住她,扶起了她——刚刚脱下的枷锁还是套上吧。悲观主义止步,停顿,起舞——因为她在《乡村星期天》过后的《星期一》早上还得上班。毕竟,还有债务需要偿还。
自由之后是空虚,空虚之后是孤独,一般人很难与之抗衡。
扎努西镜头下所描述波兰平凡的女性,想逃离孤独,渴望自由。当抛弃一切追寻自由时,终究被现实的无奈所击碎!
“良心人”的设定(冯提尔类似),基耶十诫中的“不要觊觎他人妻“似乎也是这样婚姻故事。也许这一次,玛尔塔能从同事的虚伪与短暂的迷恋中找到“良心”与家庭的中间地带。不过,婚姻大概也就是这样过过了。C‘estlavie……
扎努西这故作高深的流水。
永远看不懂这种出轨故事里面的配乐基耶也用过的
讲真,我觉得扎努西比基耶斯洛夫斯基强多了……
70年代波兰解冻电影。克日什托夫扎努西。涌现出的新导演。无资源
抒情段落
用力撞开门,坠入一片迷雾,没有人带领你进入自由世界。
不喜欢的片子
中字
与其说是波兰式,还不如说是奇斯洛夫斯基式。扎努西风格偏清淡,未免不如奇导味道浓,但结尾和某些写意段落与奇导水平不相上下
"Forl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