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连看华语老片,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是,我们现在从文学到电影,都失去了讲述日常的能力。但讲述日常,我们曾是世界翘楚。
40年代还有这样的中国电影,有种泪奔的感觉。张爱玲的这悲喜剧剧本简直是神了!各种元素真是把骨子里守旧外表现代的40年代的中国发掘透了,我津门石挥的演技有种能说话的巴斯特基顿的感觉,忧郁呆滞的眼神中藏着各种蔫坏损。
好看。大上海,拆白党,饮食男女,用不动声色的局部大特写接景、转场,暗示人物心理,有妙趣。摩登城市气息中产阶级生活,年轻人光鲜时尚打扮,不用装,都是骨子里浸染,要是中国电影没断层,这股灵气一直沿袭下来,现在演艺圈就不会有那么多穿着世界名牌却一身渣土、地沟味的男女屌丝了。
四星半,桑弧+张爱玲这太好了,真喜欢那个时代,如果没有之后巨变,这美学,这文艺的方向,和那个时代的日影感觉同宗啊,多好。
好的地方太多了,如果挑一句:石挥简直太神了
六十年前在中国怎么做女人,现在还是怎么做女人。
对白就像说相声一样猥琐的男主和靠说谎持家的女主与大仙一样的土财主爸爸与专爱看苦戏的老妈还有我的人生比苦戏还苦我只告诉你一个人的咪咪小姐
如此一出轻喜剧,张爱玲深知市井的喜乐及妇人的“聪明”……
嬉笑怒骂市井大戏,男女皆是犯贱脾气。沾花惹草风流成性,强颜欢笑苦楚难尽。亲家对喷甚是有趣,咪咪勾魂风骚演技。若论演员石挥给力,若论角色太太不易。胸针挽爱仍存情意,痛并快乐生活继续。
太太做到这种份上就算是功德圆满.
主演气质有点像原节子,整部电影的风格也有点像日本早期家庭片。因为年代的原因,台词的喜剧效果反而增强了……在这个国家,太多的东西都中断太多年了。
爱兰室主。。别看他现在这个样子,他年轻时可是个多情的美男子呢!
石挥这种演员中国再也出不来了
这破镜重圆,看在眼里,终归有些不是滋味。
悲伤,太悲伤了。现代,太现代了。女权?太女权了?不,太男权了,但总归有理智与情感的希望在。伤心啊,百感交集。花样年华,太太万岁!万岁!万万岁!
情感入世,外观时尚,几个大特写很棒。汪漪最美,蒋天流揣摩得最好,上官云珠的角色最好玩,至于那个完全就是狐狸长相的……实在无语了。男一号很猥琐,石挥以“太超过”的方式在演绎配角……
张爱玲太厉害了,没一句台词是废话,大量具有当地色彩的遣词造句,“哀感顽艳”“妖型怪状”“十三点”“我这一生真是太不幸了”“你真勇敢,你真伟大”,仿佛把我也带回了当年那个老上海。其中还埋下了不易察觉的伏笔,好比志远头上的疤,思珍放进别针盒的影票。思珍用高情商操持一家,结果身边几乎没有人理解自己,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思珍掏出咪咪的手帕但已懒得看,心如死灰。男人本性会轮回,女人隐忍没好处,但永远无法逃离男人的魔爪,这就是张爱玲在结局的观点。通过陈父报纸匹配性剪辑已是小意思,但讨债人的到访与思珍被推出咪咪家的转场值得细细研究。镜头从燃尽的蚊香移到思珍,她走到窗前抬头望月。陈父与婆婆吵架,用一个反复左右摇动的镜头,拍摄他们反复把思珍拉入自己的画框。直到最后,仿佛只有私奔的那对,有可能走到幸福的终点。
放在21世纪的今天也完全应景啊,对家庭关系的处理、人性弱点的披露,都那么一针见血,张爱玲调侃不忘犀利
编剧张爱玲,所以质量还是有保证的。虽然是喜剧剧本,有一些台词还是有张爱玲小说里那种感情的痕迹。太太要离婚的时候,说的那句“感情的事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再也不会像从前一样了”。一下子就想起了《半生缘》里那句“我们回不去了”。╮(╯▽╰)╭
她不是娜拉,而他更非英雄。张爱玲写的不是传奇,写的就是人的贱骨头,男人贱,女人也贱,这些下贱的嬉笑怒骂才构成了她笔下的烟火人间。上官云珠真是美,一颦一笑都是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