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之间的问题无法得到真正的解决,进步在于直面“女性直面女性”,不把婚姻的不幸完全归结为第三者。还是《谁是第三者》的延续。
难得给老片打低分,不像标题那么大的讲述女性,更像是教育片,不太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当时改革开放后出现了第一波离婚潮?然后拍出来教育女人怎样做一个妻子,怎样留住男人?不理解。
中年婚变像没有质量保证的劣质品,除非找到需要维修的零件部位,彻底维修,否则愚人愚己。董克娜把婚姻作比为易碎的玻璃杯,噪音过大的吸尘器,即使像广告一样自吹(自我欺骗)也难回传统委曲求全型的女性。女性世界里酸甜苦辣,但要求男性主动理解。真正的女性主义不是呼喊解放平等,是从女性内部要求男性转变视角,认真凝视女性,不再是20世纪凝视身体,而是凝视她们的心灵和思想,隐秘地真正的觉醒,用中国的方式。
导演很变态,女的替男的说话,很少见。
@百子湾。No.1800
1.此前董克娜电影里的女性形象,是受到男性权力的监督与规训的,而现代社会的资源分配模式下,女性同样可以去反过来judge男性,因此两性关系成了在控制与反控制中达到一种制动。可惜的是剧本还可以打磨得更精妙更有张力一些。2.丁一与柏寒的部分比较出色,尤其是丁一这个既干练又较嗲的妇联干事,比起以往的形象突破很大。3.影片对天气环境的触觉,令人心醉。
堪称董克娜一生对中国女性题材电影探索的巅峰之作。拥有西方思维方式的人可能不会理解,但导演对中国现实家庭关系的深刻观察,令人肃然起敬,正如杨远婴教授所言,中国从来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女权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没有女性主义作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所谓「三十而立」的「立」最初是于学林里「立学」而非在竞争激烈的现实生活中「成家立业」之意。事实上,脱离组织、结构和体系的「独立」恰恰是与重视「家庭关系」的儒家思想相冲突的「西方」概念。在此语境下,所谓「不惑」即是对「包括但不限于两种冲突」的理解。在由《三女性》构成的《女性世界》里,握在手中貌似坚固的「权柄」实际上是易碎而易变的。男性除了在两性关系里扮演被《欧妹》批评教育的「傻帽」角色,也在扮演凝视和规训女性的「导演」角色。所以,由于种种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爱情杯具」提醒了我们:或是女性的「干」劲儿太猛,或是男性的品质太差,或是「志于学」的「单身贵族」太纯粹。但愿「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合唱能够给带着不同个性,亦带着不同焦虑的现代男女带来新的反馈。
可和《人生没有单行道》同看
刚才的百子湾。作为男性看得很舒服。
中年夫妻的冷淡、隔阂、冲突、原谅,发现还是离不开多年伴侣,且行且珍惜。互相交流、体谅、关爱都是婚姻长存之道。
男人挺好女人更好姐妹万岁
3.30,百子湾
毫无价值
后半段太突兀了,结尾收得急
女性对衰老的恐惧。
董克娜的失败之作
那时候的电影这么先锋吗三十年之后来回来去还是讲这点事。角色性格特点鲜明而且是展现得清楚明白开头几场戏就讲明白了现在电视剧好几集都讲不明白个人物更别提故事了这片应该是现代群像女性生活剧的鼻祖了吧那时候的观念想法都比现在的作品文学性高哎现代作品太退步了
社会主义时期女导演在市场经济开始时的电影,有明显的女性身体焦虑(减肥、年老色衰、美容)但很惊喜,这份职业女性的从容还在,报刊编辑主任、妇联干部、小提琴师,厂里技术工程师,没一个是靠男人吃饭的,连小三也不是小秘勾引,而是理解和相互扶持。就是这份社会资源的性别平等,导致记者拒绝妻子的“温柔港湾”职责,并指责丈夫的失职,接受小三的代行妻子之职,坦然准备分手。女人之间的友谊,理解和宽容和现在的原配打小三的歇斯底里完全不一个档次。虽然90年代初的femininity的贬斥和由此而来的女性焦虑很明显(记者竟然去了一趟美容店),但应对社会性别偏见的底气还在,因为自身事业带来的价值,使其无需像现在主流小妞电影中钓金龟婿的叙事。有趣是记者和丈夫之间的权力关系,是职业上的监督和被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