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有轨电车上的众生相。电影没有主角,记录了不同时间里发生在不同乘客身上的细碎小事,“乘客”亦不仅仅局限于以色列人,还有德国人,法国人,巴勒斯坦人,俄罗斯人,美国人等等。他们或失落于爱情,或讨论宗教与哲学,或朗读诗歌;有误解争吵,有独坐思索,有啼笑皆非,也有爱与温暖。我很喜欢这样的众生相。有轨电车似乎意味着“等待”,等待目的地,因此在车上的时间显得更加虚无缥缈。在有轨电车上的时间在许多人看来或许是虚空无效的,而这部电影恰好记录下这样的“虚空”,却也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在这样的独处里(也可能与友人一起),你会做什么呢?可以说是人类学领域的经典影视作品了。我平时乘地铁的时候很喜欢观察人群,喜欢看他们在不经意的时候,在特定的地域空间会如何自处,因此也无比喜欢这部电影。
7分。像是短片合辑,发生在多元多事的耶路撒冷的有轨电车上。政治、宗教、爱情、哲学、诗歌、音乐……在这里上演着冲突与融合。11/23/2018
沉闷而乏味,自以为有趣,实际上只是绕在自己圈子里。
城市轨道交通人类学。小品成篇说不上高明,但我觉得这才是我看过的第一部以色列电影。
去拍耶路撒冷太难了,不像东京、纽约或者巴黎,这座城市的历史是三千年,是宗教圣祉,种族冲突的发生地,犹太人的避难所,并被西方的现代文明迅速归化,把拍摄的空间限定于一列有轨电车,视觉的表达都是明显的言无不尽。有人说唱,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人的欺辱是恃强凌弱的最好的素材;有人拉琴,小提琴的凄清亦不足以言说城市的疮痛;要有诗歌,“自从世界开始腐烂,我就躲在灰暗的地下室”。所有人都是贝都因人式的游牧民族,国籍认同模糊,持荷兰护照却同时是俄罗斯人、波兰人和德国人,可被驱逐的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却背负种族的原罪,被查身份证,被按倒在地,哪怕手无寸铁。很可笑,以色列原本是去庇护一个种族,却将另一个种族踩在脚下。“如果高喊自由万岁,却毫不谦逊,喊出的自由万岁是不算数的。”耶路撒冷是自由对世界带血带泪的控告。
生活场景集锦,由一条穿越繁华市区与老城之间的轻轨连接起来。从早到晚,各色人等徜徉其中。有的场景有趣,有的就是导演无趣的安排,絮絮叨叨让人心烦。当然,电影让我们从另外的角度,重新认识耶路撒冷这座圣城。
这算以色列乱炖?呵呵
观影的每一分钟都克制不住抛下一切回耶路撒冷的冲动
初来乍到的旅者万分虔诚的信徒爱恨痴缠的怨侣无法和解的隔阂萍水相逢的过客耶路撒冷的确是一次性呈现世间众生相再合适不过的地方但执行有点配不上概念有些部分设计得有些勉强有些片段又太琐碎冗长
《耶路撒冷有轨电车》以时间为节点,空间限定于一列有轨电车。有人说唱,有人拉琴,有人诗歌,有人演说,有人辩论……无法和解的隔阂荷兰护照的俄罗斯人、波兰人和德国人,可被驱逐的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旅者,信徒,萍水相逢的过客……耶路撒冷
这电影总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还以为最后暴个大新闻,譬如电车会遭遇恐袭或者设施老化自燃什么的……
通过电车上的乘客,叙说这个城市的人间百态
吉泰在执行概念的时候很容易说教,但还是美丽的。
#75thVenice#生活集锦折射城市
在身份认同上导演勾划的有点过了,或带有讽刺!
3
对这类太文艺的电影,总是感觉不感冒
Gitai灵动而广博的学者气质使得这部电影很容易地达成了举重若轻
電視播隨便看一下,簡直是以國大內宣電影,以巴問題輕輕帶過(except阿國男生跟猶太女搭訕,結果被查票員打趴在地上),還有各種角色沾醬油一小段像大雜燴,隨便找一個城市的tram拍都可以何必耶路撒冷,不如看#檸檬樹#!
极力保持着理性,相对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