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日晚看的,埃尔塞瑟教授也在。反映的时候我们挤到前面去,教授在关灯后默默站在了教室最后一排。我在放映期间回头,看见他瘦小的黑影。聊天聊的很愉快。没想到。刚刚整理录音稿,好不容易接受了这个事实又恍惚了。
散文诗与真理思;夏天与消失的危险;关于乌托邦里的魏玛传统;迷人的退化美
一部对我意义很深远的电影。去年在12月北大放映的时候,我译制了中文字幕。近一年过去了,我很想念他。
感伤的尺度。历史作为整体单一的质料真的太沉重了,无法处理。
学者型纪录片总会有论述焦点模糊的倾向,但稳健叙事推进还是命中了很多研究机杼之处,说实话颇有法罗基的感觉
细碎与日常生活
也太学究气私影像的美德或许是活力与可爱?
老Thomas和我们分享的一部“私人”(但缺少了当地政府的压力和电视台的支持可能永远不会出现的)作品。通过参与并剪辑家庭影像的方式与父亲,家族的历史重新连接并相互沟通;也作为与现实困境讲价的筹码。Q&A老爷子掏心掏肺一番话更让人坚定电影学术的价值。数码部分的摄影来自HarunFarocki的Cameraman.
私人影像與歷史記憶,敘述平靜動人。從文化層面上看十分豐富,大市場的現代主義風格與太陽島田園城市模式對比有趣,又與銀行的興建照應;左翼文化敘事與魏瑪文化生活方式;外祖父母一代的情感糾結真是開放,驚了。映後談有被感動到。@歌德學院
家庭录像,记忆拼贴,私人表达,散文电影。
Aformofideal
建筑中的家族记忆
去年Elsaesse来北大的时候放映的私人影像作品,诚如影片中他的自述“这部影片重构了他的学术生涯,而与中央银行对抗的过程重构了他的家庭史”,过去生活的私人影像带来的不仅是真实,也有谎言,当我们把其中的媒材抽丝剥茧,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历史远非单一同质的叙述,而是充满旁枝、裂隙、矛盾,远比我们想象得丰富纷繁。私人的、公共的、留下的、湮没的、而影片本身也是一种打捞,冷静又深情。
#歌德学院#散文诗与真理思-《太阳岛》放映纪念暨纪念埃尔塞瑟教授逝世一周年学术对谈
期待下
论文电影,在歌德学院还白嫖了一本论文集。埃尔塞瑟教授的私影像,从三代人的视角转移到二次大战,这是一部以家庭的碎片历史窥见大历史的电影。台上学者说这部影片对“主角”提出了问题,即被拍摄者与拍摄者谁是主角的问题,我觉得这还是蛮有意思的。而作为私影像,我觉得这部作品也无法被评价,只能是某种珍贵的胶片,作为物质被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