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讨厌小孩子,但是这个男孩我愿意替他那个傻逼母亲养着他。
想到了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有多少孩子和杰克兄弟一样,他们无从选择父母,但又必须努力活下去。这个男孩承受了在他年纪不该承受的重担,他懂事的照顾弟弟,总是深沉淡定的漠视周围的一切。最后的结局让人心塞,但这就是现实。他们的母亲看起来比杰克还要幼稚,也是个可怜女人……
小男主表演得太好了。足足多加了一星
西式的育儿观念中,倾向于比较热切和频繁地跟孩子表达亲密的爱,让孩子感受到被爱,会更有安全感,更自信,更认为自己被需要。当然没问题,只要你的行动跟言语相一致,孩子就不会迷惑,不会认为父母的爱像是一种表演,表演父母的角色,“我很爱你哟,儿子”,行动上却无动于衷。杰克与妈妈失联的一天两夜,他妈妈什么也不知道,不知道他被大孩子欺负,不知道他夜宿停车场废弃的车后座,不知道他去超市偷了一架望远镜,不知道他差点以为弟弟走丢了,不知道他央求过妈妈的前男友给他找妈妈,不知道他终于发现妈妈对他的爱,仅仅是一种煽情的表演,妈妈连他留在家门口的纸条都没看过,妈妈连他的电话留言都没听过,所以第二天一早,他牵着弟弟又回到了福利院。越来越多单亲、离异的家庭,越来越多敏感、早熟却不擅表达的孩子,擅长伪装的大人们准备好了吗。
Drama;It'sbettertobealonethanchasingsomeonewhodoesn'tcareaboutyou.2014-2-7BerlinalePalast,Berlin
我觉得最温情的就是兄弟俩一直不分开。
故事伊始杰克与弟弟如同野兽一样的嬉闹已经揭示了导演的意图——幼兽离开血缘与社会意义的「母体」,在如同荒野一般的人类社会游历本身也是一种「世界性」,兄弟俩的流浪并非有人类道德意义的「拥护/批判」,也与「母爱」与否无关,真正的意义在于自由,而这种真正意义上脱离束缚的自由最终还是让位于生存,这才是生而为人的最大悲剧。
让人联想到《单车男孩》的影片。伴随影片开头的例行生活片段,杰克在家庭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及其与母亲间去权威性的相处方式使传统家庭母子结构被不断打破,在柏林的城市空间里,导演以谨慎的个人观察及儿童视角实现了主角与其他角色关系的多层性。寻母之旅的大段手提长镜头跟拍强化了全片现实记录风格。
一个小孩得有多失望才会离开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妈妈。
亲情经不起谎言,尤其是对你的父母或子女。故事平实凝练,电影语言朴素质朴,情感贯穿电影始终,心里深深的难过,小杰克是一个好儿子好哥哥,但他没有一个好妈妈。心酸心凉。
感动又心酸,一心维护妈妈的哥哥终于意识到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哥哥简直是十项全能,自立,然而会不会对性格有影响?
对妈妈失去信心的主线设定是挺好的,但中间流浪找妈妈的部分过于冗长,搞不清走向,最后的反转太仓促。
很达内
借少年杰克之眼,一窥人间之冷暖。少年与弟弟游荡在偌大的城市里,小偷小摸睡僵尸车。家门紧闭,亦无一盏接纳的灯。与《单车少年》同类型,其魅力在于你不可预见下一秒将发生什么,尤其是儿童的视角展现大人世界的复杂无稽。镜头故意设限,在车行通过摇到弟弟在系鞋带来使画面拼接完整,有拼图的乐趣。
率先登场的竞赛片,儿童题材,从开头喜欢到结尾(另一位中国记者的说法是,从头哭到尾)。哭并非因为煽情,即便在家庭片中,德国人仍旧在感情宣泄上非常节制。11岁的小演员Ivo相当出彩,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新闻发布会上,一举一动都是小大人的样子和神态。能否拿奖,还得看竞赛单元另几部儿童片
无人可责备,也毫不虚伪的母子关系,只能说无能为力的事情太多,而人可掌握的始终有限。短暂的失落也不要绝望,认清现实。
“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有时候这句话就该倒过来说~
儿童片就是得奔跑起来!
他妈妈根本没看他的字条,他再也不会对她抱有任何希望了。失望也是希望的开始,他会带着弟弟过的更好的。
父母有能力生没能力养的标准套路电影,中间过程比较饱满,结尾出逃也挺有冲击力,大段的跟拍,一个是摄影,一个是小朋友表演,都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