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美丽,如此哀愁。题材让我想到《木屐树》,但处理方式差别很大。现实是沉闷的、无望的,如一潭死水,偶尔穿插欢快的、明亮的幻想/回忆片段,如飞鸟,给这哀愁留下一线亮色。影像太美,当然主要是那片土地太美,死后希望长眠在这种地方。
又是东欧小国的战后题材,导演选择了拍一个美丽的童话,选择了故事里流传的三个主人公,吝啬的木匠老头,美丽的移民女孩和远走他乡的儿子,用三个人物为线索讲同一个故事。这个童话虽然拍的很美,但底色却是关于死亡,用一种轻盈欢快的魔幻方式,拍的很稳。
SIFF#被遺忘地帶裡人類就像星星四散,只有音樂偶爾才提示時空存在。離開歸作兩種形式,被呼吸聲吞沒或是行至另一季節,但無一不是由棕色的栗樹葉覆蓋著。坐得太近,顆粒清晰可見,思維幾度停擺,影像自顧自地往前。
我应该是第一个给这片子打五星的,但真的是我今年SIFF最喜欢的一部,尽管结束没有掌声,旁边观众也在说It'sboring.在被遗忘的角落,被困,挣扎,远走,死亡,梦境与现实缠绕和重复,山谷里最后的童话。镜头处理和对话都完美,胶片的色调加上斯洛文尼亚山谷里的风景实在太漂亮。打五星的最后原因是音乐,配乐实在太可爱了,与情节格格不入又完美适配,而用颂灵班划分结构真的特别巧妙和有趣,在影院看实在太爽了!@2020-07-3120:07:23
SIFF|太美了……许多细节非常动人。妻子睡觉时给她量棺材尺寸的一幕太戳我了
木匠丈量床上将死的老伴定做棺材,卖栗人冥想门外远走的丈夫捶打胸膛。原来这一身病痛都可以被庸医用一个药瓶解决,这一生财富临终时都会有颂灵人来清算。雕花栗木应该更值钱,全部家产放在窗边石头下。吝啬的木匠马里奥出钱给了去澳洲的美丽的玛塔,实现了两人的愿望,成了被遗忘山谷里最后一个故事。
#31stTrieste#展映。多伦多→圣保罗→果阿→塔林处女作大奖,横扫2019斯洛文尼亚电影奖(11项……)。导演自己也是个DOP所以片子摄影是真好(应该去Camerimage哇),不过非要拧着讲故事也是服了。拍的是自己家乡的故事(传说),一开始觉得蛮[野草莓]的,后来开始有“鬼”(确切说是三个无常吧哈哈哈),如果不是邦哥那估计还真是斯约斯特罗姆和伯格曼这条线上的……
7。记忆有时只在梦里,它有统一的色泽、多重音效、最重要的人,既诗意又冷峻。#SIFF23#@IFC
摄影有佳句,总体还是欠成熟。#siff2020
#23rdSIFF
#SIFF23#全球化和劳动力跨区域流动趋势下的巴尔干山区留守老人/妇女题材。表现形式上带有一定的魔幻现实主义特点。摄影比较考究,画面和配乐富有浓厚东欧气氛。三首插曲疑似分别选取了斯洛文尼亚语、俄语和西班牙语歌曲。女主质朴而健美,富有吸引力。
也是难得碰上一回イメフォ出放映事故
东航机娱#摄影上佳,专注于晦暗时刻与烛光点缀,阴冷的氛围标记着战后疑云,荒僻的村庄诉说着沉默往事,唱戏的小鬼乳化了生死命题,所有的压抑、荒芜、孤寂,惘乱,都被导演客观而精准的镜头死死拿捏住。但同时,囿于主题的悲剧性,导演也并没有为黑暗基调所困,而是尽可能地赋予一层亮色。用木板丈量棺材,于河心共拾栗子,掏光积蓄只为送她远走高飞。但这终究是极其私人的影像,缓慢的节奏与八十分钟就能说完斯洛文尼亚山谷里最后的故事,于是我们不免疑虑起来: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之所以被遗忘,是不是因为压根就不存在什么故事。亦或说,这些山谷里的故事,就连山谷里的人也甘于遗忘,年轻的人们如飞鸟背井离乡。是这个地方太美了吧,美到苟活着的死后也要葬身于此。
摄影上佳,中世纪童话意境,故事平淡
意大利使馆)灯光摄影音乐一篇短篇散文:无依之地
比较闷的一个片,恰似悄无声息的寂寞。
80分钟去刻画一个人的一辈子,似乎是吝啬的。他可能始于某个寒冷的冬天,双腿浸湿后炉边的一点温暖;他未能兑现的陪伴,在爱人最后相守的叹息里,和在遭遇他人无心应付的现实模样里觉醒。马里奥在失去爱人后痛心疾首的样子,或许只是他对爱人的表达来的迟了些。
🔹siff23🔹栗树林里的散文诗
画面太优秀了,流动的绘画艺术
以人物飘忽的思绪主宰故事,睡着或梦着。几个沉睡的人物逐渐被淡出画面,流动的环境和氛围取而代之的段落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