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离的小镇日常和欲言又止的隐秘情感,夜路戏伪主观镜头中划过车窗的树枝后深不见底的黑夜;片尾奥德安意味深长又空无一物的表演莫名想到死者和瑞典女王;我们和克罗马侬人的不同只在于subsistance;平时不觉得奥德安多漂亮,可一旦进入调情mode就性感得蚀骨
女教师和屠夫因为寂寞而相爱,如此简单的故事恐怕也只有法国人能耐心地讲出来,甚至浪漫地拨弄缭乱角色们逐渐失控的心绪,凝固如霾、距离无形的黑夜氛围和滴落在面包上的幕后的血,短暂如虹、绷紧如弦的高潮段落和死亡前的吻。
7.9/10。①在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参军15年归来的屠夫男主与教师女主之间从相识到相爱,以及女主由于怀疑(并最终确认)男主系镇上最近连环杀人案的凶手而产生惶恐,以及男主向女主摊牌他手里只要握着随身携带的小刀就会不自觉杀人(并在讲完后因自己的内疚而自杀)。②摄影美术有种法式精美感;一些表意有力的高水准长镜头的丝滑优美感符合角色们的精致气质;男主和女主摊牌那整段(包括前戏和正文)处理(剪辑运镜调度等)地好,充满了暗涌的紧张感;血滴面包上的那个镜头蛮有惊悚感。③作为传统故事片叙事较拖+较平淡(其实似乎不平淡?),扣1分。
说实话,好无聊。
两人一路走女人叼烟的长镜。凶案发生后的隐晦镜头。巴尔扎克和科尔马农以及拉斯科洞穴。打火机的丢失与发现在此屠夫犯了严重错误。所有的血都一个味,将死的屠夫和女人交替的脸部镜头,这是种畏缩慌乱不知所措的如释重负的头脑空白的机械表情,但随后女人一下老了很多。有冷酷面容的女性都有着不羁的心
本来节奏控制挺好,男女双方温馨的调情和情感升温中,埋伏下谋杀案的隐线。它呈现的吊人胃口的错觉是:观者会感觉到与男主相处的危机,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时机,随时可能发生暴力。还抛出了关键的物证来引导剧情走向、演绎角色的内心矛盾。但缺乏强有力的波折和反转,结局疲软造成了观者的心理落差。
帮人下的就顺便给看了。真不觉得像希胖啊,没喜剧细胞,前面倒有点让我想到了Cluzot.评论剧透得一干二净,但依然颇有可看性,确实算是Chabrol比较出挑的作品。
参军归来的男人发现“女人”已经变了:现代、都市女性的生活信条让他既好奇又害怕,因为他不再像以前那样能够随便掌控她们了。于是他要把具有主体性的女人都变成“肉”——尸体,从而重新掌控她们。这也就是“屠夫”的深意。
据说是Chabrol最成功的片子之一。的确也没什么可以指责的:节奏感一直控制得很准,越往后越让人紧张(Chabrol的强项);用一点点小东西小情节就能制造紧张氛围(观众得知镇上发生了凶杀案之后,男女主在森林里采蘑菇那一幕就变得令人担心……);在道德上模糊而不做判断,揭示人性的复杂(连环杀人犯最后对女主的表白竟拍得如此感人);辛辣的对话讽刺社会百态(“外省人去巴黎度假,你们巴黎人就来外省。这很逻辑。”“在部队的时候有两种东西我们最喜欢——因为我们没有——逻辑,以及自由。”)。但要说这片子多厉害多伟大,倒也没觉得…(算是Dordogne的旅游宣传吧,感觉那个原始人的岩洞还挺想去的。)就跟Truffaut一样,他70年代拍的那些,实在没啥真的值得一提的哎
bloodhasthesamesmell,thebloodofanimalsandthebloodofmen,somebloodisredderthanothers,butallbloodsmellsthesame,
观众一直处于上帝视角预知身份,是一种障眼法,因为我们也不知道导演是否会按照常理出牌,虽然摄影机有时候会像观察猎物一样给肢体器官特写。关键证据出现后疑问变为双方如何周旋。最后重心转到了欲望的博弈。另一个暗线是战后的身份危机和自我认同,这也是最后重心转换的关键。P.S.导演又提到了巴尔扎克,有意地把观众往角色内心深处引导。
女教师与屠夫两个寂寞的人纠缠在一起,屠夫是个参军回来地人,变成杀女人的杀人狂。屠夫突然地自杀、打火机。血滴面包上。
201108182145ArtsCentre
男主选角问题很大,但整体设定非常厉害,急剧陨落的灵魂渴望爱的救赎,这是影片真正惊心动魄之处3.5
1.氛围营造得很好,就算你已经知道怎么回事儿了,但让然觉得神秘。2.豆瓣的介绍跟女主的指挥家丈夫有什么关系,莫名其妙的误导群众。
france3,可惜最后两分钟没有录全:(
Elle的浪漫主义前身
191019@CINEFAN9/10ChabrolRetroScreeningatTK爱上一个人,就是将对方和“物”区分开。这个故事也是如此,讲得很克制(屠夫非常可爱,算是我最喜欢的角色类型之一了)
完成度很好的故事,可圈可点的片断很多,若有若无的暧昧情愫表现出色~悬疑部分虽然少,但气氛营造不错~~
两个人的悬疑、惊悚如何做到极致又带入复杂的情感、背景?夏布洛尔的这部电影是标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