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刷,一位不知名的导演将王兵与班宁的风格结合,拍出了有史以来最好的警示片
8.1意识形态生态→摇镜头-意识形态→生态电影→物质性的改造戈达尔:不要拍政治电影,要政治地拍电影
7,电影眼理论的继承与反叛,对影像空间的不干预以及化繁为简的态度让电影呈现出影像装置的奇妙效果,人与空间的僵硬机械感显然对应电影所要表达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迷思。但对我个人来说,看似奇观性的影像,特别是各种工地施工的影像,对于我们这些建筑人实在太过平平无奇了,见得实在太多了。还有就是对人的生态化展示还是太少了,景观化的展示还是有点专门拍给外国人的意思,这种倾向其实不好。
和朋友一起看了一遍,高明之处在于使用多组镜头对比吧。当一个镜头里面有人的时候多数是处于自然环境,反之当镜头处于人造环境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自然生物(羊群)。无计可施的荒漠绿化工程对应奢华的城市喷泉广场。无人处理的废弃建筑对应新兴城市宣传广告。这个地方的孩子可以随意进入危险的废弃建筑内玩耍,甚至连杀人这么严重的事情也迟迟无人知晓直到被几个孩子发现,在警示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cusrise的任务罢了。😭
一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巴洛克戏剧,但似乎并没有超越DOMINICANGERAME的习作
生活很艰难
导演敏锐地捕捉到了人造空间所具有的特征:透视线、重复、光、平面。你身在其中时,不会感到什么不对,随着视角跟着导演从中抽离,这些人造物在人的缺席后无论是在修建中、闲置中还是荒废后,亘古不变的就是一股诡异感。康巴什作为一个人口外流的边缘小城,有靠泡沫短暂支撑起的繁荣,有全世界最大的激光音乐喷泉,人去楼空后人造空间的自唱自和就把城市化危机的本质摆在了眼前。
比班宁的片子更加亲切
音乐喷泉不错,我喜欢。感谢炼金术师供源。
这个喷泉配上歌还挺有感觉
难看得让人吐血一上来那沙盘图配宣传片差点没让我背过气去尺度极其不宜人且千篇一律的街道立面狠狠踩着容积率上限的丑陋居住区要么就是大片大片空置的面子工程简直完美概括了当代大陆城市空间的主要类型那种尘土感和火药味要让我窒息了什么时候国内的城市空间形态能够改观一点我真是受不了了
在本片出品的那年恰好到過鄂爾多斯
可以一窥久经风霜,一地碎石的断壁残垣,也可以一览一尘不染,简化为极致的点线面的广场建筑群,喷泉表演模糊了远方未完成的建筑的身影,但当表演终止,工人劳作的声音又悄悄蔓延开来,逐渐地取回空间的主导权,宣告着无法掩盖的无边空洞
可能发生的之前与之后的故事。4.5
感觉和班宁的区别还是挺大的。班宁更贴近于用摄影机和声音在客观中制造出主观的“发现”,从而让凝滞运动化,在不同观看者的脑中生成不同的体验;这部则更侧重纪录这一属性,更贴近于如何“注视”既在的客观,几乎每个镜头中都会有一些主次着眼点,偌大的静止的建筑与在影像中渺小却似乎要喧宾夺主的运动物体,也让片子的影像立场相对柔和,也增强了镜头融合下“人造空间”的奇妙效果。
这是电影最初的形态,也是电影最好的形态,这片和火车进站只有一个主要区别,导演用片名创造了另一个区别于真正现实的客观现实(导演创造的客观现实已经十分接近真正的现实了),这个idea和视角是极好的,时长也恰到好处,不会因过长而乏味臃肿,也不会因过短而力不足
爱我中华🇨🇳
8.5/10仍然是接近电影本质的尝试,更喜欢后半部分,看完很想了解本片背后的故事。
最接近影像本源的那类创作,对自然和环境声音的关注的确与班宁的风格一脉相承,但詹姆斯景观作品中的对抗和干预更多是一类包含着预见和赋予感性形式实践的根源性处置,且常通过电影本身的运行时长来调和甚至有时取代了传统作品中叙述、人物以及情节的张力,以便最大化调整观看者的感性预期,而《人造空间》则将放映控制在相对合理的区间使得其能承载更多平淡无奇图像对观众的耐力考验,是消隐了许多可能蕴含着的微缩主题的纯净生态影像实践,各类发生的事件则与画外音并置于影像装置的捕捉中,呼应着不间断的康巴什地理探索。蛮喜欢几处在静止镜头下仅有劳作者提供听觉元素的设置,简化一切繁杂形式的极致文法却提供了不缺乏生机的运动片段,仅保留对生物活动本身的拍摄。当一切浮华褪去之后,只有不会被所包容的历史触动的淡然与宁静才是永恒的
有不错的镜头,可大部分时间都在装神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