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西方社会病态公众压抑且深感隔膜的女主角靠错误指责邻居的恐怖分子身份而进入精神病院以获得关注,导演借此触及了七十年代末德国政府镇压恐怖分子造成的社会恐慌。该片采用弱化的线性叙事,更多地利用闪回并借助大量幻觉镜头表现主角的精神状态。施罗德凭此片再度获得德国电影最佳导演奖。
神游schroeterloveit独有的节奏随着呼吸的蓝色光倒影我爱蓝色
施罗德以充满激情的Carole为叙事中心,结合1977年德国政府打击恐怖主义带来的恐慌和偏执,将疯人院比作(抵制激进活动的)社会寓言,通过个体独立意志逐渐消磨殆尽的过程,展现西方高度制度化环境下民众的压迫和疏离。不同与一般的线性叙事,施罗德在《白痴之夜》中尝试运用大量的幻觉意象及倾斜镜头传达主人公的内心思绪,面部神态与手势代替语言表达;悲剧结局是迷茫个体置身大时代洪流的无力,亦是整个时代的必然宿命。
卡洛尔·布盖
闪回果然是表现精神边缘分裂的最大利器,施罗德是行家里手。
爱死你了
欧洲人的思维,不一样
还是没看懂。看其它评论,貌似影射了西德对于异见分子压迫?但个人感觉,女主布盖借指控恐怖分子,进入精神病院,只是情节上一个缘由吧。感觉还是,表达了一群人的需求,不被正常社会所回应,于是被关进了精神病院。精神病院里,一些医护希望通过模拟回应需求来减轻病人状况。一些属于无视需求,强行矫正。至于布盖,虽然名义上是女主,但更加像是个提供精神病院群像的视角工具人。她自身需求无法被满足(表现在内心独白,完全没人听)。于是,希望进入精神病院。但是自己又承受不住,精神病环境,中途逃走,但还是与外界环境格格不入。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精神病院。被释放后,又立刻出车祸死。估计还是想表达,需求无法被满足的人,终究无法融入社会?
德国电影好多类似但现在也接受不太行
“我一定要去爱。我一定要去爱。”她不停在心里念着,转身便走向疯人院了。
拍关于女性主体的,怎么夸张怎么疯都不为过,因为现实更疯更夸张。“痛苦才能创造出好作品,幸福时不会想着去创作”
最初看太进去,然后去吃个饭,乖乖坐桌前看完了整部电影,但是还是没有特别理解了电影的意思。
105.34
德国电影一贯行径,不好这口
看完这部本来还想再看个别的,但实在过于intense,有点吃不消,就放弃了……如果概括剧情的话大约可以这样写:开头是一个裸女一个裸男和一群疯子,后来这个女人成了疯子的一员而且坚决不要离开疯人院,最后她,死,了。能感到其中的社会批判、对女性生存境况的批判,全都包含在各种疯狂各种呓语各种挣扎各种死亡之中,很有挑衅力。CaroleBouquet以前只看过她在布努埃尔《朦胧的欲望》里演分裂的两种人格中的一个,在这部里简直是惊艳;IngridCarven演的医生也是别有味道。你德导演也可以拍出这么疯的电影,是我以前小看你们了!@2022-04-0305:46:08
"inside"society-alunaticasylum如精神力驱动的人体装置艺术。1970s妄想仪式冷蓝“激进”运动触碰后的瑟缩是痛苦难以自持,“墙”是最后得以依靠的庇所。一切又一次印证:男性创作者习惯性将女性自我掏空,捏塑成表达特定时期历史苦难、隐喻民众或个人精神性与肉体性压迫的借载性容器。不想再看过度剜割消耗女性力量的作品了。
被极权机器控制的不自由,挣扎也会是徒劳。
沙發好坐
深井冰电影
发生在精神病院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