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提赫·阿金处女作,关于三个来自不同国家却亲密无间的第二代移民在德国的生存状况。阿金此后作品中的母题基本都在本片中登场,尤其是移民们在两种文化间难以抉择、徘徊游离的困境,以及无法摆脱的阴沉宿命(恰似Alice家门口橱窗上的大字“Kismet”)。伊斯兰与东正/基督教间的分野也成为影片外化人心隔膜的重要符号,一如加布里埃尔在伊斯兰祈祷仪式中总是与他人(或自己的父亲)慢一拍,科斯塔被夸赞长相酷似耶稣,通过在邮局工作时偷拆包裹将一个十字架占为己有,最后又在为波比报仇前还回教堂。江湖义气、暴烈冲动与痛打殴斗是三人生活的主旋律,也使他们堕向不复深渊。全片时常盈溢着新浪潮气息,混混黑帮片的形式更是像极了老马丁的[穷街陋巷]:猝然的上帝视角、跳接、重复镜头、手持,还有宗教元素。不断复现的亲吻礼与枪械。(8.0/10)
wzm
“他想要长大,而我们已经成为了他的障碍。”...
德国版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何贤会议中心。
锵锵三人行:中国让人要亡国,先让湖南人死亡http://v.qq.com/cover/y/yer36qwdba0m61d.html马家辉:所谓言论自由,不仅有言论内容的自由,还有表达方式的自由(如粗暴的方式)。
“他想要长大,而我们是他的障碍”“人生就像电影,总有结束的一天”处女作拍到这个水平,赞!想起《纵横四海》和《教父》。
移民性叙事。移民的命运决定了他们的性格,人物的悲剧性是由性格导致的。
Kissagainandagainandagainandagain~
导演处女作。还行。
作为处女作,感觉还不错,戏剧冲突处理得比较温和,人物性格还比较饱满,只是没有什么闪光点
法提赫·阿金处女作,关于三个来自不同国家却亲密无间的第二代移民在德国的生存状况。阿金此后作品中的母题基本都在本片中登场,尤其是移民们在两种文化间难以抉择、徘徊游离的困境,以及无法摆脱的阴沉宿命。伊斯兰与东正/基督教间的分野也成为影片外化人心隔膜的重要符号,一如加布里埃尔在伊斯兰祈祷仪式中总是与他人(或自己的父亲)慢一拍,科斯塔被夸赞长相酷似耶稣,通过在邮局工作时偷拆包裹将一个十字架占为己有,最后又在为波比报仇前还回教堂。江湖义气、暴烈冲动与痛打殴斗是三人生活的主旋律,也使他们堕向不复深渊最终曲终人散。新浪潮气息,混混黑帮片的形式更是像极了老马丁的[穷街陋巷]:猝然的上帝视角、跳接、重复镜头、手持,还有宗教元素。不断复现的亲吻礼与枪械。冰红深蓝
《西服》土耳其版刺痛人心啊
阿金带有自传意味的长片处女作不乏对《穷街陋巷》和其他帮派电影的借鉴,以汉堡阿尔托纳区多元文化为背景,德国人成为影片的配角,三位移民青年爱恨友谊的主线则构成了这部因缺乏深度的社会批判而显得扁平的犯罪惊悚片。视觉风格上由开场婚礼的明亮色调逐渐转暗,镜头在打斗场景也保持和角色的近距离。
看这部片子后,才知道很多人见面更喜欢用亲吻来交流;PS:克斯塔很可爱!
阿金的片子都是原声比电影更吸引人
人生就是一部电影,总有一天会走到尽头。
最终还是走向了毁灭,跟同时期的港片有相似的故事。
伴随开头镜头的摇曳和异域情调的音乐响起,一切便都在以一种不可逆的惯性被逐渐揉碎。只有被揉碎了再践踏一遍的爱和生活才称得上恳切,才有那么点接近真实。这种被揉碎一遍的感觉便成为了这些漂泊他乡的二代移民们的心锚。揉碎了小一代躁动的青春,搅动着他们各种迷茫和冲动,三位主演也承担了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导演使他们不知道路在何方,任由小小犯罪刺激带来的兴奋感,驱使身体一边满足自身的冲动,一边小心努力地依着心中的道德法则前进,追求虚妄的梦想,仿佛才能在夹缝中找回一点故乡的方向。坚不可摧的从来不是铁打的感情,只剩下老一辈固守的信仰,还有那家乡歌谣的绝唱。
补标,阿金长片处女作,里面很多元素都在后作中展开成为核心被呈现,三个少数族群移民的黑色故事。比如幸运饰物,站街女背后的餐厅场景,买机票的办公室,复仇的设定等。处女作的视听略显生硬和刻意,快速移动和人物特写成为主要语言,算是导演开端的试水和经验作品,初露出后作中的一些核心主题和元素。
作为处女作,感觉还不错,戏剧冲突处理得比较温和,人物性格还比较饱满,只是没有什么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