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明朝历史背景。内容还是够的,拆分成六小集就有点罗嗦。夏原吉的做法态度还能理解,刘大夏私烧档案的做法就是自我型愚忠,堪比历史罪人。
为政治不为经济,官方下西洋昙花一现就算了,海禁简直离谱
目前这个系列感觉最好的一部。“当西方大航海时代来临的前夕,明朝降下了最后的船帆”,“船忽然变得重要起来,一如当年的马”。词写得真好!当目光投向大海的时候,思维也变得复杂宽广起来。虽然国家和人一样都有自己的天性,但是一旦在历史中痛失机会,后果是致命的。所以,后续的甲午在哪里?
郑和下西洋在葡萄牙大航海时期前一百年,然而,只能唏嘘。
观念的斗争在无意识中发生。独夫专利之事业断送民众之利益,独夫之善不能成天下之善。观刘大夏一段,深知“斩草除根”之大非,否定其人其政亦不可抹杀其记录。凡文档资料当绝火烛。事不能做绝啊。
第四个故事,相当详实的郑和下西洋历史。郑和下西洋完全是国家主导的炫耀行动,榨取民间资源和技术,除了为朝贡体系带来一点虚荣的满足,对航海事业是没什么贡献的,对财政也是巨大的消耗,对民间商业活力是极大的扼杀。一百个郑和也带不来大航海时代,然而开放海禁,不出一百年,中国沿海的商人绝对和阿拉伯人、葡萄牙人在海面一争胜负不落下风。
令人唏嘘。果然有一些意识也是自古以来的。
郑和下西洋不赚钱是根本原因,到处撒钱当冤大头,军民臣商都没有收益,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也不怪后续的官员坚决反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眼光,挣钱还是最重要的,没钱不行啊。
下西洋,一出巨大工程,无论原因何在,在那个年代来看都是相当的一件壮举。当权者的恢弘意图,籍由大量无名百姓点点滴滴的累积化成现实。片子剪得较啰嗦,重复处一直存在,这也是央视纪录片的一贯风格了。
原来郑和祖上可能是阿拉伯人,他的父亲曾经是云南的最高行政长官。纪录片中对于朱棣的评价其实是偏负面。朱棣下西洋、北伐,修筑紫禁城,每一样都耗资巨大。朱棣下西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航海和扩张领土,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和宣扬国威,不仅没有为明朝带来收入,还逐渐掏空了富裕的国库。纪录片中对仅在位十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给予了「拨乱反正」这个很高的评价。朱高炽是朱元璋立的燕世子,不如弟弟们得父亲朱棣的欢心(当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胖子)。他在位期间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也是有给充满故事的人物。历史中有太多精彩的人物值得挖掘。
7.6分,已删
大航海时代降下远航的帆。
远洋海外的超级工程,缺乏商业驱动力的航海事业注定难以持久,七下西洋的结束是郑和人生的终点,明王朝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前夕降下了最后的帆船。时代向前行进,而明王朝的航海巅峰戛然而止,逐渐落后于世界航海潮流。历史无法假设,但却总让人忍不住猜想,如果没有海禁,如果是调整政策继续发展航海工程,会是怎样的结果?是否会可以抵挡住夹杂着呛人的火药味和浓重的血腥味的战争侵犯?在历史的转折中,一再错过机会必然要付出代价。郑和,郑芝龙,郑成功.
除了稍欠深入,其他都还可以
历史的拐点第二部:下西洋。观点并不是很聚焦,东一下西一下的,重要收获有两点:一是郑和航海造船、航线等记录严重缺失,为抑制后来中国向海而强埋下了伏笔。二是以郑芝龙郑成功为首的中国海上势力因为明朝的灭亡而并未能转变成长期的海上优势。
如果没有开头和中间的序幕就更好了
不能看明朝历史,处处心痛
真正的拐点是晚明的郑氏家族,而不是郑和。B站上补了最后两集。
作为南京人,对这段历史细节了如指掌,可叹郑和终其一生的七下西洋终究只是一场君王的政治行为,隆重登场悄然离去
国产纪录片的文本变得越来越好,该片中并没有那么多历史书般的说教、批判或是吹嘘意味。更多的是有一种大历史感,和对历史当中个体的关注。尤其是前几集,对于关键人物朱棣、郑和,甚至夏元吉的性格塑造都非常丰满。朱棣临死前的一句「元吉爱我」更是让历史有了打动人心的温度。而郑和死于最后一次远航途中,不知道他的目的是不是要寻找圣地麦加,也不知道他究竟有没有亲自去过麦加。对于当时来说,郑和远航可能是篡位者的心虚与虚荣,和劳民伤财的无意义行动,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漫长历史中激情浪漫的灿烂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