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摄影代替剪辑的意图是好的,但拙劣的技术与现场调度功力实在难以撑起这一野心。#实在不喜男主,表演完全不知收放。
“顺其自然”的牌匾搬不上公交,人生低谷还需有个打印店兄弟,对酒吹一瓶吐一路的沈阳达内兄弟长镜,河蟹泡沫棺材,无法说出的话和清晨小黄车的背叛,娘们唧唧父子情深……咱个假东北银看着那是相当舒服,但小兄弟,你研究生答辩都不整个PPT,也别怪评审不让过
蒙吉写了个剧本,翻译成东北话,交给一快手知名Up主拍成了电影。
一星半,这虽然不是一部好电影,但绝对是一个好小品。
靠东北逗哏勉强及格。感觉是在电影频道看一部九十年代初的片子。。。
虽然没什么突破性,但拍得真是好!开头跟拍美如李沧东,那对话,那小长镜用的都挺不错。就是片名和内容有点跑题,然后转场方式有点儿重复。整体能看出想往达内的路上靠。
好玩倒是好玩,非常东北,加上东北话自带喜剧效果,还挺有趣的,尤其对东北观众,自然更加亲切。不过剧情整体还是略嫌随意,有点太依赖东北话了。哦,有个呕吐的长镜头还挺好玩的,感觉演员那场戏很辛苦。
加长小品吗?
我也从小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985本硕博,大学期间奖学金,还公派出国留学,我以为都是我自己的努力,但后来发现这背后都有我父母在做工作。最后他们尊重我,没有留校,其实我可能也留不下,背景不如人家硬,如今在广州,很庆幸。
适合卖给电影频道#2.5
方言电影,过分依赖台词带来的喜剧效果,整个故事架构也比较依赖地域性特色,虽然也乐得挺开心,但如果换一个环境的话大概就索然无味了吧。
我一直以为我看了个加长版的小品,电影的有趣完全是依赖东北话,换成普通话,这歌故事得无聊死,以及过于依赖东北话,就让这里的东北话变得有点刻意,因为我们生活中真的不这么说话。
真的挺好看,东北风情浓郁,台词又接地气又很逗哏。以寻狗事件为引,反映了工人下岗、高校黑幕等现实问题,最后落脚在父爱的核心命题,导演思路清晰得很,而且长镜头玩得也不错。男主醉酒那块感觉不像演的,呕吐的也太真实了吧,跟我呕吐状简直一样。
中国几乎所有的现实题材电影,最后都会跳开现实问题,落在父辈和子辈和解之上。知道你们没办法,但我也没办法。影片表达混乱,全靠东北磕儿撑场。我还是觉得非天才型的新导演,先老老实实拍类型片吧。不然真的有点尬。
中间看到有些较为冗长的戏份有些坐不住,例如用东北话翻来覆去吵架的场景(其实那些吵的嘴都差不多一个意思),和广胜夜晚在大街上烂醉如泥的桥段(因为人物状态大于戏剧事件)。除此之外的部分其实还蛮有观赏性的。
好久没看过这么纯正东北基因的电影了,《钢的琴》以来吧,而且这部比《钢的琴》更加生猛和愤怒,感觉是踩着线过审的,寻狗,也是寻路东北。下岗大潮,就业困难,人情社会,阶级固化带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无力和迷惘。成长伴随着理想的崩坏,年轻学子的最终抉择似乎也呼之欲出。
因为有北方朋友平日里关于当地奇葩事件的叙述所以对影片反应的内容非常有认同感。写实派故事讲得很好,演员很棒,场景转换略生涩,手持长镜头太多大屏幕观影严重不适扣一星。见面会导演对于处女作各种辛苦难以言尽,要了导演的围脖想做细节探讨男主急忙也推销自己的围脖2333
套路太过简单
这年头出这样的片子多难啊。下岗工人,直愣愣的两根大烟囱,埋狗的对岸就是即将建起的新东北。然而整座城市的地底下依旧是腐朽的味道。没钱没背景以为可以靠自己的大学生发现从来都是父亲(送礼)给自己撑腰。为了过审强加的结局,把全片还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东北现实主义抹掉了,可惜。仍值得鼓励。
纯正东北风味的影片,环境、人物、台词、观念等,都百分百东北风味。也很写实,只是,贫嘴有余,格局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