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不同,对待战争的看法也不同。唯一相同的是被卷进战争的民众们,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又见韩式主旋律。学生兵们都很帅。并没拍出新意。梅根福克斯是来???
开场即是大场面鏖战,主体仍是小人物抒情。密集的枪弹照亮残酷星夜,战壕的搏击填满悲戚人生,青春在甲板里懵懂前行、热血在阳光下无情暴晒,染血的战衣下裹着学生制服,破碎的头盔下全是少年沧桑。给了学徒的名分,能教的却只有面对死亡。没喝过酒的孩子,把海水和着生米吞下,没有婚嫁的女孩,为了家族必须剃发扛枪。血缘相连未必可以做长久的兄弟,共同赴死才称得上永恒的朋友,在历史的最深处,他们永远年轻。
毫无意义的双线叙事,毫无灵魂的故事编写,整部电影,没有人,没有对于战争的严谨态度,只有一段段无聊的战火炫技和那一场场味同嚼蜡的文戏,还不如《仁川登陆作战》呢!
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少年们。
勉强及格。剧情方面,还是比较套路,交战双方士兵必然有亲戚,然后悲情油然而生。美国记者和战场两条线的穿插十分不自然,想到哪弄到哪,还有回忆啥的。战争搏斗场面也略繁杂,总之,不会再有看第二遍的想法。和同类其他电影没得比。
评价不高啊,难道远逊于此前的,学生军影片?
北方人逃到了南方,但是他的表弟在北方,在取粮于民时他们相遇。人民军制服下穿的是汉城校服,被强征入伍,有多少同胞因为我射出的子弹而死呢。不慎走火比较像学生军会犯的错误。与其固守不如我们主动攻击。隧道过于新造。世道不知什么时候又会改变。
這類半島衝突電影實在無法和舊共和時期作品相類比,原本可以成為韓國版聖那澤爾的好戰例就淪落和向著炮火一樣尷尬,連結局都幾乎一樣收尾。實際上學生兵臨時游擊大隊當年人手一把的繳獲蘇聯那甘步槍而非電影清一色的加蘭德就可見韓方高層也沒打算用心對學生兵的後續救援有太大心思,而這批棄子能一路靠著繳獲輕重火器撐上數天除了是學生兵自身努力外,長沙里朝鮮守兵本身貧弱的戰力也是一大因素。
战后美军史料对长沙里登陆战评价道:“这种扰乱敌人后方的企图,并未取得明显的收获,也未能给韩军第3师的进攻造成有利条件……”尽管如此,韩军仍为独立第一大队牵制了人民军一个步兵营达三天之久而沾沾自喜
鲜肉炮灰......
如果这样的历史片段都可以重彩浓墨,悲天怆地,就没什么意义了。
借助外国势力打内战、争权夺利是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无法洗白的,比如伊拉克
除了打战的时候,其他部分节奏比较慢,对话偏多。最后一站,几个人留下来牺牲自己让人感动。分数有点低,不到6分,所以我给了4个星。
和平不易,这些年轻人让人唏嘘
战斗场面写实,娃娃兵感情丰沛
可能是因为立场不同的原因吧,平分有点低了。抛开政治立场来看,抛开南棒国丑化敌人美化自己甚至有点YY的东西看(其实每个国家拍战争题材电影都多少有这些毛病),这部电影值一个五星,那些为亲人朋友战斗牺牲的人,都值得尊敬。
青春热血打戏,南北分离情文戏,几无新意,美军女记者的线索徒增累赘。
仁川登陆作战的续集!国内是不会上映了吧!?
虽然其实有点一般,但国际化角度和反思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