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短片,台词完全相同,人设和呈现形式完全不一样,但问题是这个剧本我赶脚很不咋地属于那种特烦人的荒诞派,拍三遍纵然摄影再拉风也只是烦x3。相对来说ZbynekBrynych导演的第三段以老导演(?)看达达舞美话剧完全架空了对白的相对有趣一些。第一段的Jerzy兄看来跟安托万八字不太合--
特别的尝试,三位导演使用完全相同的人物对白各自拍摄30分钟故事。第一个因为使用了让-皮埃尔·利奥德做主演而变得像法国新浪潮,第三个最注重环境视觉
@BFI比较喜欢第三段。
蛮好玩的集锦片思路,用相同的对白拍不同的故事,可惜第一部分神经质的利奥德实在太抢戏了,看后面两部分就波澜不惊了。
第二个第三个好看很多,居然不喜欢第一条
还是有点好玩的,反而对斯克利莫夫斯基和利奥德的第一部感觉最一般(安托万心理阴影)喜欢后面的魔术师和抽离的舞台剧台词演绎
前面两段还挺有趣的,看到第三段的时候已经有点无聊了...另外相隔40年居然没有任何通货膨胀
如果有任何人以对白的重复为由而责难这部影片,那么对其的反驳亦同样简单:任何类型片程式的限制都远远不亚于此,人物的弧线,布景的风格,有时甚至连叙事的转折都已被固定,然而我们能否否认最好的类型片所带来的那些一尘不染的纯粹性呢?因为即使所述之物已经确定,导演依旧还有选择呈现这些述说之形式——亦即以调度为名的风格书写——的全然自由。分毫不差的对白,这是不假,但话语与字词之间的滹隙与间隔,话音的流量、速度与密度,我们注意力从对话所附着其上的信息牵引到了这些更重要也更富于物质性的事物之上。这是一堂影像的教育课,我们被教导去听、去看,而非先去进行智性的理解与分析;被教导先去与角色作游戏;去感受破败无比的室内空间是如何(难以)承担利奥德明星式的表演,又是如何通过手势的流变与之脱钩。2024.2.7
有意思的电影😂
这是真的惊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