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星,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最后的小朋友专心看漫画,被手机铃声打断了两次后离开了,现实社会信息繁杂,被打断真的是常态了,很无奈。但我觉得不应该因为图书馆的基本价值否认它的其他价值,美丽的光影同样值得记录,被书包围的时光也不是必须抱一本纸质书才行。其实每个人都是多多少少在阅读的,网络小说也可以,知乎文章也可以,但很奇怪的是只有抱着纸质书的人会被大家注意到,然后夸赞「你读过好多书」。
太意图先行的构思。班宁真的,他哭死。
框架太大了,不,甚至框架也没有搭起来。依然在探索
形式是好的,内容是差的。人与人的距离都真假难辨,何况与书。
作者可能是想批判,带着预设的立场肯定能找到对应的场景。但我想它所反映的只是极微小、极片面的一部分现象,书即便是作为摆设,书店即便是作为刷手机的场所,也体现了它承载的社会价值。读书的人少,爱书的人会多一点,靠书装点门面的人也不少,都挺好,没必要去否定哪一类。
在书店的静态视角,没有对话旁白,拍摄到的都是在书店里拍照、玩手机的人,只有最后一个镜头一个小孩在看书,但还是不断被手机铃声打扰,最后离开书桌。
概念是有趣的。
时间嘀嗒在走,好快啊。我也这样过,什么都没做,5分钟过去了,接着又一个,25分钟过去了。不同的生活樣态,人来来去去。
倍速看完了。。🙄——2023.4.9
题材大于内容了,有些“标题党”
主题能引人思考,但就内容来说….确实没拍出什么。
拍摄者希望通过书店内部5段固定长镜头,讲述一个戏剧性的故事,传达我们与书的距离越来越远。可是作者意图率先覆盖镜头信息,不足以提供这种表达的丰富性,反而镜头让我们和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所谓书店里看书和非看书行为的对立也是一种传统叙事。事实上在疫情时期走进书店,何尝不是另一种世界的阅读。2023年模范书局创始人去世,书店关门又重开,这是另外的故事了。
书看不看,在哪看不关你的事。书店又不是图书馆,弹幕里嘲笑人家拍照的干嘛呢?
电影学院毕业学生拍着玩儿的纪实片。有去书店拍写真的,有去书店拍书的,有去书店玩手机的,就只有一个小孩在认真读书。不过就是讽刺那些去书店的人并非真正爱书之人,但这些镜头过于刻意,过于想要表现讽刺含义,反倒显得很乏味和无趣。
我能理解导演想干嘛,讽刺的基调是拉得挺满,此毋庸置疑。但都什么年代了,咱们是不是可以稍微把“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理念放一放啊。去书店拍照,就那么罪不可赦吗。大家都轻松一点,别众口一心嘛。
标题与索要探讨的问题是很有趣的,但个人以为拍摄的内容流于形式和某些“文青”对电影理解和个人风格的自我感动,内核也停留于对表象的朴素批判,这借助于短片前后所塑造的反差,结尾的“铃声”不知是否有意为之,但我认为设计的还是挺巧妙的。
对这一现象的捕捉。还算敏锐。不过我觉得并非所有书籍都有高信息量跟你想要穿梭进去体验的奇幻世界的。如果觉得实在不好意思,换下一本。我每次去书店去了总是会化身饕餮,就是恨不得一口气把几本书全部看完。甚至去书店的形式大过了在家看电子书同样阅书的意义,不知为何,我发现这些站着坑位却不做该干的事的总是试图找回一种'从前很慢'的情结。至少我自己就是如此,我知道去图书馆并不一定会去看书,但总是去那里会给我强烈的在填补我内心深处缺失一角的东西,尽管,我知道它怎么填也填不满似的。为何形式感会如此的重要,真的想过为什么吗?在我看来,去书店图书馆也好,只不过是相当于一场集体拯救来应付如今这个不知为何如此快捷的网络社会。
啥
有的人摆拍,有的人玩手机,有的人打电话,有的人挑书,有的人读书。来了又走。
北京模范书局。讽刺感拉满。